EEDU Blog: 博客 ·  资讯 ·  论坛 ·  留言
登录 新用户? 注册   |  

秋水縠纹

订阅博客:

天使能够飞翔,是因为她把自己看得很轻。

未分类文章

医工论

《医古文》第一篇文章为【医工论】,选自《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作者姓名尚无可考。短短三百余字,读后深为感慨,古人对待行医何等重视,毕竟医者面对的是一个人的生命,小者疾病,大者性命,岂能不重?反观今日,有红包不足而免费为产妇缝合肛门者,相比之下,岂不汗颜。

医工论

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能明理以尽术业。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如此,然后事必济而功必著矣。若不能正己,岂能正物?不能正物,岂能愈疾?今冠于篇首,以劝学者。

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广收方论,通博义理,明运气,晓阴阳,善诊切,精察视,辨真伪,分寒热,审标本,识轻重。疾小不可言大,事易不可言难,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苟能如此,于道几希。反是者,为生灵之巨寇。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如到其家,需先问曾请医生未曾?又问曾进是何汤药?已未经下?乃可得知虚实也。如已曾经下即虚矣,更可消息参详,则可无误。又治小儿之法,必明南北禀受之殊,必察土地寒温之异,不可一同施治,古人最为慎耳。

另: 曾在王号老师的博文《医生和党员的誓词,感人泪下》看到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原文如下:“我以阿波罗及诸神的名义宣誓:我要恪守誓约,矢忠不 渝。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我要像父母一样敬重。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 施,不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 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如果我违反了上述誓言,请神给我以相应的处罚。”

可见中西方的古人,对医生这一行业都是十分敬重和谨慎的。佩服佩服!

发表于: 2012-10-25 10:57 | 全文(查看: 106)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标签: 人文  

克里希那穆提谈倾听

      学习其实是一种倾听,不仅倾听言者,还要倾听附近河川的声音。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倾听,倾听那些正在叫喊着的男孩们的声音,倾听自己的思绪,自己的感觉,这样你才能完全熟悉它们。熟悉是为了理解,为了理解又必须倾听,你们要倾听的不光是自己的想法,因为你们是非常了解自己的想法的。想法不过是你们自己的偏见、快乐以及成长环境的投影罢了。如果可以的话,人类必须聆听所有外在影响及其对这些影响的反应所造成的冲击,通过聆听和观察,人类才能收获真正的学问,这也是我们谈话的真正意图。
发表于: 2012-07-01 10:29 | 全文(查看: 113)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标签: 人文  生态  读书  

京都:日本人心灵的故乡

    有人说,经过近一千二百年历史浸润的都市,好像染上了伟大时代的铜锈和古银的光泽。东京是时尚的日本,京都是过去的日本;东京是日本的头脑,京都是日本的灵魂。

   京都位于东京西南500公里处、距大阪41公里,是有名的历史古城。公元794年平安京城始建于京都,直至1868年迁都到东京为止的1000多年间, 京都都是日本的首都。在那个群山围绕的古城里,少不了的是历史古迹和神话传说。自建城以来,京都的市民们就继承了其优雅的传统。

  京都是日本人心灵的故乡。它是日本纺织物、陶瓷器、漆器、染织物等传统工艺品的产地。同时,它又是日本花道、茶道的繁盛之地,被称为“真正的日本”。

  京都是日本禅宗的发源地。恐怕谁也不敢说他曾踏遍京都市内的庙宇和神社。连游历过最著名的六七十座的人,也寥寥可数。这件事要好好地办到,可能要几年工夫。

  有句话说得好,人有什么用心,似乎就有什么庙宇。所有京都的庙宇,任何角落几乎都藏着珍奇的艺术品。

  京都的花园也闻名遐迩,其中最动人的,可能要推桂离宫了。这座奇异的花园建于十七世纪初,占地十四亩,由于设计巧夺天工,花园似乎比原 来的面积大了十倍。你看到的湖、山和山谷,都因透视法的关系而显得特别向你逼近。这个伟大的花园是由小崛远州设计的,这位极负盛名的设计师,费了几年时间 精心构想,才把这里的景致布置得有如天生。不论哪里,都是你赏景的最佳之处。即使是你的立脚点,也用过一番心思,使你觉得它的构造不同:时而草地、时而沙 地、时而碎石、时而石板。

  现在大部分的日本人在追求电脑化与机械化,可是在京都,古老的手工艺品仍然备受尊崇。京都的工作场绵延不绝,遇到有人参观,匠人也都  都乐于表演,让他们一开眼界。京都曾有过一个人的工作坊,他一生只制造一样东西:和服腰带上的辫穗;另外有一间店铺,八代以来专门制造念珠;还有一些店 铺,专门制造梳子;很多店铺都出扇子,不过家家都有点不同。

  京都著名的“缀织”,就是用手指来编织。每一个织工,都把指甲尖锉成锯齿形状。他们的双手动作迅若闪电,每一个指甲V字形的凹口上钩着 交叉的线,照织机下的彩色图案编织。由于手工精细费时,用料贵重,所以每方尺的织物有时可以卖到430美金的高价。据说有些日本和服的带子(通常是27寸 宽、13尺长),售价超过1.5万美元。

  京都的奇观无数,如日本最大的铜钟、最古老的宝塔、最高的宝塔、历史最久的学校等,不能尽述。京都有一座高山,山腰上刻着世界上难得一 见的大字,高524尺、阔262尺,就是中文草书的“大”字。一年一度,有人沿着字的轮廓堆满易燃物体,然后引火焚烧,无数围观的人莫不惊叹。

  在京都附近的保津川乘特制的平底船可顺急流而下。这种船走险滩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紧张、刺激,但绝对安全。船随着清澈寒冷的碧涛,在喧嚣湍急的水声中,穿梭于巨石之间,两岸但见美丽的崖壁、野花,蓊郁的树林。航程差不多两小时,终点就是广漠的公园地区。

  这就是岚山,日本人说所有的自然之美这个地方都有。美妙的山腰遍生樱桃、枫等各种树木,形势倾斜,下临一片水波不兴的平湖;湖边点缀着安静的小旅舍、餐馆和庙宇。这一切都是日本人一谈京都就悠然神往的原因。

发表于: 2011-03-03 16:16 | 全文(查看: 147)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标签: 人文  生态  环境  

杨绛与读书:

杨绛与读书

 

http://wenjun1988woshi.blog.163.com/blog/static/106896978200992284328896/

 

人们评论杨绛的散文,特别是反映文革期间生活的散文时,在用到从容克制、温婉平静、幽默简净这类词汇之后,总要说一句: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我却觉得她连怨和哀都谈不上,她的通透和智慧已经使她拥有了人莫予毒的生命质量。对于所经历的荒谬残酷和坎坷,她只是像她曾经鼓励一个要自杀的年轻人所说的那样:冷静、耐心、坚强。

 

十几年来,杨绛的散文一直放在枕边。已经烂熟了。却仍然感觉兴味无穷。

 

 

杨绛曾说:“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原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徐葆耕在钱钟书逝世后撰文指出:“读书治学就是他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他们选择的生命存在方式与价值所在”。

 

读书之于杨绛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她曾经在散文《读书苦乐》文章历数“乐在其中”的缘由:

 

读书可以拥有“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杨绛觉得读书好比“‘隐身’的串门儿”,“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足不出户却能穿越时空,参见任何时代和国度的学者。可以恭敬聆听,也能发问辩驳,话不投机还可以抽身退场不被嗔怪。读书如“串门儿”,“借书看,只是要求到某某家去‘串门儿’,而站在图书馆书库的书架前任意翻阅,就好比家家户户都可任意出入”,更是兴会无穷。这种“串门儿”,避开了现实的竞争、倾扎和排挤,是她内心的呼唤,是她生命中无法抵御的吸引力,书以外难得。

 

读书能够“观赏”真境、真人。杨绛认为每一本书“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以及“生存其间的人物”,“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了解真实的渴望,源于对人性和社会发掘的需要,源于对自我心灵与生命升华的需要。一本好书便是一个仿真世界,却没有遮蔽和伪装,一切世态人情的真相都描摹毕现。杨绛爱说“观赏”,即审美地置身生活之中,会更加超越与清醒。

 

读书能脱去愚昧。书籍的境地“包罗万象,贯通三界”。常常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不仅能通人情、晓世事;还可以通今博古、举一反三;脱去几分愚昧、练就火眼金睛,看穿“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现实生活中,出自无知的愚昧,繁衍了多少荒诞、残忍、丑恶,让人们蒙受无穷的欺骗和痛苦;使缓慢前行的社会倒退和灾难频发。她绝不愿意“活一辈子,只在愚暗中挣扎”,她相信,勤于读书思考,就能够洞彻世事,而不被其蒙蔽与污染;就能够脱去几分愚昧。

 

读书能获得智慧、得遇同道。串门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开了心窍,就更是乐以忘言了。脱去自己的愚昧,杨绛并不满足。获得并承传智慧,把“一代代求得的智慧,能累积下来,至少一脉流传,别淤塞,别枯竭”,以致“大家同心同德,把这个世界收拾的完整些,美好些”,才是她的终极理想。

 

正因为如此,杨绛的生命之乐在于读书。杨绛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天生的禀赋,让她从小就深尝读书之乐。她嗜书如命,年幼的时候,回答父亲的询问,说如果一星期不读书,那么“一星期都白活了”;长大后,希望自己有益于人,“就自己性情所近,尽我的一份力”,读书更加自觉,考取清华研究院攻读文学后,在跟随钱先生留学期间,因为房子小,“他来一位客人,我就得牺牲三两个小时的阅读”,不禁“心里暗暗叫苦”。

 

而后来坎坷的人生际遇,更使她清醒地觉悟到读书之于自我的意义。它不仅是职业的需要,是实现志趣和追求的通途,也是坚守自我价值的最后堡垒。读书成为一种顽强意志的外化,使她在时代的涌流中沉潜下来,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觉悟。文革期间,金钱地位名望甚至人身自由一并失去,她也不改其志,“老在早作晚息攒‘私蓄’,要求工作能按计划完成。便在运动高潮,工作停顿的时候,我还偷工夫一点一滴的攒”。从农村改造回京后,开始自学西班牙文,每天规定一个时间坚持做习题,并着手翻译《堂吉诃德》,一九六六年文译稿被红卫兵没收,“直到一九七零年六月才发还,但这几年间,我没有荒疏西班牙文”。

 

读书,还是她苦难中自我救赎的力量源泉。书中的一切内化为她顽强的意志和信念,使她能够身处逆境而雍容自若。读书之乐引领着她,共存在这个多变、荒谬而又残酷的世界的同时,又能够得以超脱:抗战期间,她在被日本人传讯前等待的空闲里读杜甫的诗,“我像武松在牢房里吃施恩家送的酒饭一样,且享受了目前再说,就拿出书来孜孜细读”。文革期间,在自己负责打扫的厕所里,“背诵些喜爱的诗词。我夜来抄写了藏在衣袋里,背不出的时候就上厕所去翻开读读”。女儿钱瑗和钱先生先后去世。她忍着失去亲人的孤苦,躲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开始了英文版《斐多》的翻译。她在此书的“译后记”中写道:“我不识古希腊文,对哲学也一无所知。但作为一个外国文学研究者,知道柏拉图对西洋文学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知道《斐多》是一篇绝妙好辞。我没有见到过这篇对话的中文翻译。我正试图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

 

 

可借鉴学习的人很多,仔细想想,原来早就选了杨绛。

发表于: 2010-04-19 11:36 | 全文(查看: 92)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标签: 人文  读书  

席慕容与一棵开花的树

  《一棵开花的树》是原诗人席慕容创作的一首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的一首诗,把一位少女的怀春之心表现得情真意切,震撼人心。但这真的是一首女孩子写给男孩子的情诗吗?20071222,在福建参加“海峡诗会”的席慕蓉披露了作品的创作经过,她说,这是“写给自然界的一首情诗”。席慕蓉说,在她看来,生命是不断的经过、经过、经过,她写的东西都是在生命现场里所得到的触动,尽管有些触动要等到一二十年后才恍然大悟。

  为了解释自己在生命现场里的触动,席慕蓉讲述了《一棵开花的树》的创作过程。她回忆说,当时自己在新竹师范学院教书。5月份有一次坐火车经过苗栗的山间,火车不断从山洞间进出。当火车从一个很长的山洞出来以后,她无意间回头朝山洞后面的山地上张望,看到高高的山坡上有一棵油桐开满了白色的花。“那时候我差点叫起来,我想怎么有这样一棵树,这么慎重地把自己全部开满了花,看不到绿色的叶子,像华盖一样地站在山坡上。可是,我刚要仔细看的时候,火车一转弯,树就看不见了。”就是这棵真实地存在于席慕蓉生命现场里的油桐,让她念念不忘。她心想,正如海是蓝给自己看一样,花当然也是慎重地开给它自己的,但是,如果没有自己那一回头的机缘,树上的花儿是不是就会纷纷凋零?这促使她写下了《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蓉说:“这是我写给自然界的一首情诗。我在生命现场遇见了一棵开花的树,我在替它发声。”至于有些人把作品解读成“女孩子站在那里等男孩子看她”的情诗,她表示“有点犹疑”。但她同时声明,诗人的解读只是其中的一种,因为读者的解释也有权威性。

 

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容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发表于: 2010-02-23 11:14 | 全文(查看: 147)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羊蹄甲开花了

今天阳光灿烂,同事说:阳光真好,好想出去散步!

 

于是我也站起来,向窗外看去,想着即使不出去散步,看看阳光也是好的。

 

我办公室的窗外有一株羊蹄甲,已经好久没仔细看过它了,每天例行开窗户的时候,竟然全把它忽略了,可是,现在整棵树长满了花苞,一簇一簇,鼓鼓的,有些还陆陆续续绽开了。我不禁有些感慨:习惯性的疏忽使我几乎都要错过近在眼前的一幅美景了。只有一节手指般大小的袖珍麻雀在羊蹄甲树枝间蹦来跳去,多么可爱的小生灵!

 

羊蹄甲百度百科

  别红花紫荆、洋紫荆

  科苏木科羊蹄甲属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树高58米,幅约6,树皮灰褐色,有浅裂及显著皮孔。枝条开展,下垂;小枝圆形,幼枝有绒毛,长大渐光滑。叶互生,革质,圆形或阔卵形,长、宽815厘米,顶端2裂,状如羊蹄,有深凹,深可达叶全长的1/3;表面暗绿色而平滑,背面淡灰绿色,微有毛,掌状脉清晰。顶生总状花序,花朵形大,1012厘米;花瓣倒卵状矩形,玫瑰红或玫瑰紫色;花5瓣,其中4瓣分列两侧,两两相对,而另一瓣则翘首于上方,形如兰花状,又有近似兰花的清香气味,故亦有“兰花树”的别称。花期10月。

  生长习性:喜阳光和温暖、潮湿环境,不耐寒。我国华南各地可露地栽培,其他地区均作盆栽,冬季移入室内。

  园林用途:许多品种可作行道树或绿化树。

  繁殖培育:播种繁殖。羊蹄甲种子在夏、秋间成熟,采种后即可播种,或将种子干藏到第二年春天播种。可条播于苗圃中,幼苗出齐后应及时分栽,可植于营养袋中,或按2025厘米的株行距植于肥沃的土壤中,经培育12年后,当株高2左右时可出圃供园林应用。

  四种羊蹄甲属(Bauhinia)植物:

1.洋紫荆的花色最艳丽,五枚花瓣呈深紫红色,雄蕊五枚,花期由十一月至翌年三月;

2.红花羊蹄甲有五枚浅粉红色的花瓣,花瓣先端有较多皱摺,雄蕊三至四枚,花期由九月至十一月;

3.宫粉羊蹄甲有五枚粉红色的花瓣,其中一枚有深红色条纹,花期由三月至五月;

4.白花羊蹄甲有五枚白色的花瓣,其中一枚有黄绿色条纹,雄蕊五枚,花期由三月至五月。

  洋紫荆在两岸三地的名称

  洋紫荆花在两岸三地三地的中文名称存在不同,我们不能单凭植物的中文名称去确认植物的品种。要确认,最好是看它的拉丁学名, Bauhinia blakeana 就是洋紫荆的拉丁学名。

  羊蹄甲树花,就是香港市花-洋紫荆 (当年神父发现的那棵洋紫荆的标本,现存放於香港植物标本室) ,在中国内地叫红花羊蹄甲。

  而中国香港所叫的红花羊蹄甲,在内地则叫作羊蹄甲。在中国台湾,洋紫荆则被叫作艳紫荆。

  反而在台湾所叫的洋紫荆,就是在香港所叫的红花羊蹄甲。

 

关于洋紫荆的文章

席慕容

  羊蹄甲是一种很难画好的花,花开时,整棵树远看像是笼罩着一层粉色的烟雾,总觉得看不清楚,画不仔细。可是,你如果真的要靠近了来观察它的话,它那一朵一朵细致如兰花的花朵却又完全是另一种样子,和远看时完全不同,你又不知道如何下手了。

  假如一朵一朵的画起来,怎么样也不像原来的那棵树,但是,假如只用深深浅浅的色点来表现的话,又觉得不甘心,因为它原来的花朵那样秀美细致,实在是不能只用一些色点来形容就算了的。

  我们师专校园里有几棵很老的羊蹄甲树,长在堤边,一到开花的时候,学生们就会在树底下走来走去,近也不对,远也不行,不断地变换着位置,一边观察一边嘴里埋怨着,手底下却又不肯停止地画了起来。

  我坐在树下观察他们的表情,觉得他们和年轻时候的我并没有两样,不禁微微地笑了。

  天好干净,是那种澄明的蓝,草好柔软,是那种细密的绿,穿着白衬衫和灰色运动裤的男女同学散坐在树下,风吹过来,羊蹄甲粉紫色的小花瓣就轻轻柔柔地落了下来,有几瓣落在女孩子的头发上,有几瓣落在男孩子的肩膀上,有几瓣落在我的速写薄里,似乎还带着一阵淡淡的幽香。

  忽然觉得,人生也许就是这样了,只要是自然的,只要是顺着天意的,就算是花落了也不一定要觉得悲伤,甚至也可以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就像这风里的若有若无的清香。

  不是吗?在整个人生的长路上,不是都开着像羊蹄甲一样迷迷潆潆的花树吗?往前看过去的时候,总是看不真切,总是觉得笼罩着一层缥缈的烟雾,等到真的走到树下了,却又只能看到一朵一朵与远看时完全不同的单薄细润的花朵。只要稍微迟疑,风就吹过来,把它们一瓣一瓣的吹散,轻柔地拂过你的脸颊,在你的发间或者肩膀上留下一点淡淡的幽香,然后就静静地落在你身后的草丛里,逐渐褪色,逐渐消逝,静静地望着你向前走去,向着另外的一棵迷潆的花树走去。

  等你回过头再望回来的时候,在暮色里,它又重新变成了一个迷潆的记忆,深深浅浅、粉粉紫紫地站在那里,提醒你曾经走过来的、那些清新秀美的春日,那条雨润烟浓的长路。

  忽然觉得,人生也许真的就是这样了,我们都走在一条同样的路上,走得很慢,隔得很远,却络绎不绝。

秦牧

  人们常以赞美之笔,描绘南国的鲜花。可是,洋紫荆——原名“羊蹄甲”的花,却常常被人所忽略,这大概是因为它既不是草本植物,又不是灌木盆栽,而是生长在乔木上的缘故?是因为年宵花市上,从来没有人摆卖这种花?是因为在广州,它不过是极为寻常的街道树?尽管如此,洋紫荆仍不失为南国一种极为出色的鲜花。站在紫荆树下,但见一树繁花,宛如千万彩蝶云集,好像走进了梦幻境界,也令人禁不住想起云南驰名四方的蝴蝶泉……。

  洋紫荆的花和叶长得十分有趣。它的花有五片花冠,四片对称地分裂两侧,一片翘起在上方,布满色调颇浓的彩斑,很像兰花的花舌,因此有人称它为“兰花树”。三色堇在南方被人叫做“蝴蝶花”,其实,这顶桂冠戴在豆科植物洋紫荆的头上,也是合适的。

  不知道洋紫荆有几个不同花色种类的人,每每以为它们不断在变幻着颜色,像被称做“娇容三变”的木芙蓉似的。他们哪里知道,这是紫荆树的家族,为了献出色彩缤纷的鲜花而进行着接力赛跑哩!你看,从隆冬到暮春,洋紫荆陆续开花,紫色、红色、粉红色,次第开放,要足足闹腾好几个月。最先开花的是紫色那一种,花期竟是在寒风凛冽的春节前夕,和炮仗花、梅花同时绽开花蕾。它着实可以称得上是南国的报春使者!

  紫荆树的叶子也非常有趣,就像它的本名羊蹄甲所显示的那样,仿佛羊蹄一样,每片叶子都毫无例外,是由腰子形的对称的两面合成的,末端凹了进去,把它折拢起来,简直像是一只绿色的蝴蝶,又像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于是有人又给紫荆起了一个诨名,叫做“朋友树”。

  在高纬度地方,人们大概是看不到这种洋紫荆的。我有一个朋友,由于喜爱这种花树,特意起了个带“荆”字的名字,抗日战争时期,他北上延安参加革命,后来牺牲了。他的妹妹回南方省亲的时候,特意采了洋紫荆的几片叶子和花朵,夹在书里带回北方,好让孩子们知道“荆”字的来历,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呵!

  在紫荆盛开的时候,我很喜欢站在树下,闻闻它的幽香,端详它那一串串彩蝶似的花朵,观赏它那对称得出奇的羊蒂般的叶子。清风吹来,落英缤纷,花瓣撒满了头、肩,我也不想拂掉它,心中禁不住引起一串遐想:……在古老的年代,有这么一对侠义的朋友,一个为崇高的目标牺牲了。另一个也奋起斗争,用慷慨壮烈的死为人民纾难,为至友复仇。他们死后被葬在一起,埋骨的地方就长出这么一株紫荆树——朋友树来,每片叶子都互相对称,五彩缤纷的蝴蝶也成群飞来凭吊,不愿离去……。

  这样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友谊,这样动人的故事,人世间,生活里是的确存在的,它值得讴歌,并且令人想到可以编出一个美丽的童话。

  站在满树蝴蝶的紫荆树下,我不禁想入非非了。

发表于: 2010-02-23 10:49 | 全文(查看: 375) | 评论(2) | 本文地址 | 收藏 

关于潜意识

对潜意识的粗浅认识:

潜意识的运行法则: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生存法则,保护生命。在对生存法则的运用和生命自我保护方面,人和其他生物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根据进化论,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因占据相同的生态位,其竞争往往多于种间竞争,嫉妒,是人根深蒂固的习性。

你所经历的一切都存留于潜意识之中,潜意识是你记忆的存储器。

潜意识偏爱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信息,感情包括喜好和厌恶,强烈的喜欢和强烈的厌恶都会进入你的潜意识。而且,潜意识偏爱图像。

发表于: 2010-02-23 09:29 | 全文(查看: 95)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荷尔蒙 女人一生的情人

荷尔蒙女人一生的情人

 

  从幼年到成熟直至衰老,女人的一生要经历青春期(12-18岁)、孕产期(生殖旺盛期19-35岁)、围绝经期(35-55岁)和绝经期(55岁以上),这些特有生理周期的逐步过渡,将划出一道生命的弧线,描绘出女人一生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轨迹。

 

  而调控这一弧线是否完美的决定者,就是荷尔蒙(激素)。它是女人与生俱来的“情人”,如影随形地掌控着女人一生的健康、容颜、精神和意志。

 

  绝经,标志着女人生育能力的丧失,更是衰老的代名词!

 

  年轻的你可能觉得这是遥远的未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荷尔蒙正在你体内悄然变化:35岁时卵巢就开始减少孕激素产量了,而紧张的生活节奏、繁重的工作压力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在30岁甚至更早就出现了荷尔蒙下降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女性体内的荷尔蒙存在以下规律:

 

  雌激素:45岁左右下降30%,进入绝经期时,将直线下降。

 

  孕激素:35-50岁期间,将减少75%

 

  雄激素、脱氢表雄酮及生长激素:25-50岁期间,将减少50%75岁以后完全缺乏。

 

  血清素、褪黑素:25-40岁期间少量下降,然后会直线下降。

 

  荷尔蒙的下降,使女性必须过早地面对以下现实:

 

  月经周期又到了初潮时的不稳定状态,经量、经期都不规律起来;

 

  清晨醒来,镜中的陌生女人像邻家老大妈──谁在我们的脸上做了“易容术”?

 

  吃的东西没有两样,但脂肪却在腰上囤积起来…

 

  电话拨通了,听到对方回音时,却忘记了要找的人是谁…

 

  身体的潮热24小时不断地使我们大汗淋漓…

 

  饱受失眠的折磨、持续的疲劳感、易怒和焦虑…

 

  享受性爱已成为上床后最后才想做的事情…

 

  这些都是荷尔蒙失衡的亚健康状况,虽然有些人目前还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体内逐渐降低的荷尔蒙足以造成多种与老化相关的疾病,如骨质疏松、心脏病、糖尿病、妇科肿瘤等。

 

  爱情需要经营,女人也要学会与“荷尔蒙”情人的相处之道;换言之:当女人四十时,是珠圆玉润还是人老珠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荷尔蒙情人”的表现。

发表于: 2010-02-22 11:10 | 全文(查看: 88)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蜂蜜小知识

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花蜜腺的花蜜或花外蜜腺的分泌液,混合蜜蜂酶液经过充分酿造而成贮藏在巢内的甜物质。

 

蜂蜜主要来源于花蜜,其次是甘露和蜜露。花蜜是植物花内蜜腺的分泌物,甘露是蚜虫、叶蝉等的排泄物,蜜露是植物花外蜜腺的分泌物。蜜蜂用舌管吸取植物的蜜腺、树液或蚜虫、叶蝉的蜜管所分泌的物质,经口器混以唾液并暂时贮于蜜囊中,归巢后,吐在巢房,经过反复酿造而成。(酿造就是吐出来吸进去再吐出来再吸进去再吐出来)混有蜜囊分泌的转化酶的花蜜储藏在巢中,在酶的作用下花蜜中的多糖被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水分减少到20%左右,成熟蜂蜜基本形成。

 

关于蜜蜂是否排泄,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据养过蜜蜂的人说,蜜蜂排泄,排泄物为桔黄色,而且是排泄在巢外,蜂巢内非常干净。——这只是一种说法,是否事实确实如此?不知道。

发表于: 2010-02-22 09:58 | 全文(查看: 121)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标签: 生态  人文  

先哲名言

苏格拉底说,美德即智慧。

苏格拉底还说,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为了走向智慧,你要不断追求美德,而结局却是终于发现自己一无所知。

发表于: 2010-02-22 09:23 | 全文(查看: 90)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标签: 人文  

冯永锋:与自然“无缝对接”需要付出代价

这么十多年来,我阅读、收集到的与自然有关的作品,算是不少,中国人写的作品中,我最为喜欢的,是唐锡阳先生的《环球绿色行》和徐刚先生的《伐木者,醒来》。最近一两年来,我更是经常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关注环境保护,如果我们要热爱自然,应当读些什么样的书?我们的市面上应当流行什么样的作品?我们的礼品中应当有什么样的环保书籍?

在读到京华出版社刚刚出版、拿着还烫手的《生而自由——野生母狮爱尔莎传奇》之前,我正好欣喜地读过北大教授潘文石写的《熊猫虎子》,这本书是教授在陕西秦岭与北大熊猫研究小组多年来观察一只大熊猫“虎子”的生活记录,写得很是生动感人,我曾经想买上那么一百本,分送给我的朋友们和每天都在新认识的热爱自然的朋友们。

几乎同时,又读到了《灰雁的四季》,这本书也是一个奥地利人写的,作者康拉德·劳伦茨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这本书的写作时代,与乔伊·亚当森写《生而自由》的时代也就相差个那么十来年。

《灰雁的四季》是1973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康拉德·劳伦茨写的一本“非学术性著作”,他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他“喜欢观察动物的生活”,“吸引我们的是所有有生生物所体现的和谐”。他认为:“只有直接的、没有任何假设的观察能够向科学家展示全新的意外的东西。实验者在实验室里向大自然提出的问题总是以他想证实或反驳的一个推测为前提的,而这一推测总是源于此前的一个观察。换句话说,源于我们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它们靠感知的数据形成知觉——的非理性认知结果。如果一位科学家自以为知道和了解人类向大自然提出的所有问题,那他就是把人类的智慧估计得太高了。如果一位研究者泡在实验室里,与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毫无接触,那么,他的工作中所设想出的问题就很容易偏离真正本质性的东西,即便他搞出一些名堂,也是微不足道的。” (《导言》)

他还认为,知识并不是枯燥地或者以逻辑化地进入一个人的头脑和意识,与之相伴的,一定有审美的存在,或者说,一个人认知一件事物,理性的推认只是一小部分的动力,更大的动力是非理性的感知;“科学”是其过程,但“文学”也是其重要通道。这种感知带有鲜明的美好情感的介入。

《灰雁的四季》作者在书末的“跋”中这样说:“今天,大自然对文明的人类中太大一部分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只和没有生命的、由人做出来的东西打交道,他们已经忘记该如何理解有生命的生物,如何和它们打交道,从而导致人类作为整体如此无情地摧残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与此同时人类却也生活在大自然中,靠大自然生活。重新建立人和地球上其他生物的联系是一个崇高而重要的任务,因为这一任务能否成功,将最终决定人类是否会和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一起走向毁灭。”

同样,《生而自由》的作者也这样说:“我又想到了爱尔莎——她生在一个多么美的世界啊。不管失去她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都必须尽最大的努力让她回归这种生活,不让她受到羁绊,那可能会剥夺她所有的本性。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工喂养的狮子被成功放归野外的记录,但我们依然心存希望,希望爱尔莎能够适应野外的生活,适应她一向接近的生活。”

但,不像读《灰雁的四季》、《熊猫虎子》这样的作品那样纯粹,《生而自由》能够带给你更多的思考和疑问。乔伊的丈夫是东非肯尼亚一个地区的野生动物高级监察官,他有很多职责,“例如强制执行狩猎法,阻止偷猎,以及处理骚扰部落居民的危险动物”。这使他的工作在现在看来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要处理“危害人类的危险动物”,一方面他又要保护野生动物不让人们偷猎。

因此,小母狮爱尔莎不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是一个大自然某种剧烈冲突后留下的“孤男残女”,被科乔治夫妇救治后好心收留后再放归原野。恰恰相反,爱尔莎与她的两个“姐姐”的母亲,是被乔治和他的助手肯恩用枪打死的,因为他们在凌晨时,“被带到据说是咬死了人的狮子藏身的地方,破晓时,一头母狮从岩石后面冲出来攻击他们。尽管他们没想到要杀死她,但她离得太近了,后退太危险,因此乔治示意肯恩开枪,肯恩射伤了她”;母狮逃走后,他们追踪,最后,找到了她的巢穴,“母狮调转了方向,乔治这才射杀了她。这种一头正值壮年的母狮,乳头因为饱含乳汁而胀得很大。看到这种情况,乔治才意识到她为什么发怒,为什么如此勇敢地面对他们的。他责怪自己没有早一点看出母狮的行为显示出她是在保护自己的幼崽。”

三只小母狮被收养后,慢慢长大,两只大的被送到的欧洲某个动物园里,只有爱尔莎一直留在乔伊夫妇身边。此后,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不停地看到冲突的存在:为了保护人类,乔治打死了好多只狮子或者其他野生动物;为了给保护爱尔莎或者给爱尔莎提供食物、训练野生技巧,乔治也打死了好多可能伤害爱尔莎的野生动物。同时,乔治又旗帜鲜明地与偷猎者作斗争,把许多偷猪分子送到了监狱。

乔治夫妇对爱尔莎的“训练”颇为科学,人狮之间的情感极为丰厚细昵,他们也深信爱尔莎必须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为此他们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尝试,直到成功,“我们以自己的痛苦为代价,实现了我们的目标”(《后记》)。这个过程又是人类“正向能力”的一次良好体现,是人类美德之光的又一次闪耀。结果是,一头“我生来是自由的”狮子,回归了自然,而全世界的读者都读到了一本图文并茂的“教育人类该怎么做,才配得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典。

正是这种步步留痕的冲突,让这本书显得尤其的真实和细致,随时让你内心里剧烈冲撞,让你的大脑一直在疑问和解答中自相震荡。

大概一个人类群体有什么样的心性,就会生成什么样的书籍。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从中国人留下的典籍中,寻找中国人对自然的认知方式和态度。

而全球交融的一个美好结果,让“中国特色”的历史,有了诸多的“比对体”和“参照体”。在东西方高强度交流一两百年之后,再讨论东西方文化的差距与优劣,似乎意义不大;讨论哪个文明能够拯救世界、哪个文明将帮人类走出困境,似乎意义也不大。文明本质上没有高下之分,文明是各个群体对整个世界的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同样的现象有不同的理解,同样的理解有不同的指向。人本来就是文学性的,因此,文明本身也是其混沌性,试图用逻辑化的边界去划定某些群体的“文明”,终究有些力不从心。

但确实,差别还是存在的。以前我喜欢说,中国人不热爱读书,也不热爱自然。现在,也许需要把这句话改为,中国人热爱读书,但读书的方式有待替换;中国人也热爱自然,但热爱自然的方式也有待替换。因为,我看到了热爱自然的更好的方式——那就是与自然无缝对接,也清楚“读书”的更好的方式——那就是除了阅读人类的“无目的作品”,更要阅读大自然。

中国虽然缺乏观察自然、阅读自然、与自然交朋友的“宏大传统”,但我同样相信,认识自然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输入的过程,而且是一个让人倍感愉悦的感染美好情感的过程。人在更多的时候,都处于文学状态,混沌状态,非理性状态。但这样并不妨碍人类的认知和准确判断。

人一走进自然界,浑身上下都会迅速充满一种难以言状的纯净感和喜悦感,如果此时他能够认识鸟、认识花,认识植物、昆虫、石头、风雨和云彩,那么他的愉悦感一定超过对自然茫然无知的另一部分人。

只有热爱自然的人才能替自然写出他们内心所怀的情感。只有自幼与自然“无缝对接”的人,才可能真正进入自然。中国有许多人试图描写自然,但不是笔力不足,就是心力不到。中国有一些人努力撰写环保作品、创作环保歌曲、拍摄环保电影,但可惜的是,由于没有真正进入自然的心灵,所得的“晶体”总是不那么纯正,无法打动人。

我这样说的意思,恰恰不是指环保作品只能由环保人士来写,我其实一直倡导的,是环保作品应当是非环保人士来写。因为环保本来就不是社会少数人的“感知”,而是每个人共同的本能,是社会的共同使命,因此,让环保专业人士去创作其不一定专业的文学作品或者科学作品,其实未必合适。

中国的“环境文艺”不发达,原因是中间缺乏这么一个通道:有太多的人没有用心地去感知自然,其心灵无法与自然无缝对接。这导致许多作家写起自然来,许多导演拍摄起环保来,许多作曲家“模拟”起自然界来,总是让人感觉到有所隔膜,美感全无;其作品反映出来的内心状态和现实能力,要么像个实习生,要么像个到乡下参观的城市小孩。

这个世界上大体有两类经典,一是人类历史中不同智慧的结晶,这类经典多半以文字等媒体形式传承了下来;一类是大自然,就在人类经典越积越多的时候,自然的经典却可能在萎缩和中毒,因为人类这个物种的过度强大和杀伤,生动的自然被分割成碎片,生而自由的许多物种快速灭绝。

阅读自然的方式是与自然浸泡在一起。任何试图与自然隔离的办法都无法获得自然的真谛。因此,中国要想写出《生而自由》这样的作品,除了必须有潘文石教授那种长年坚持通过贴身研究、零距离研究、与大熊猫生活在一起以进行设身处地的研究精神,还需要像康拉德·劳伦茨这样的“非学术兴趣的观察”,更需要乔伊·亚当森这样的把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的各种精灵毫无障碍的联络。

热爱自然的人是需要为自然界付出的,能够与自然界无缝对接,就需要为自然界付出代价。毫无怨言地付出代价是人类的美德之一。我想,《生而自由》这本书封底上的文字也是让人震撼的。1910年出生的乔伊,在维也纳接受教育,“在26岁那年,她到肯尼亚去看望朋友,从此就留在了肯尼亚,直到于 1980年去世”;“1980年,乔伊·亚当森在肯尼亚被一名对她心怀不满的前雇员杀害。1989年,乔伊的丈夫乔治·亚当森在肯尼亚北部被索马里匪徒杀害。亚当森夫妇的遭遇正好印证了乔伊生前的一句话:最可怕的不是猛兽,而是人。”

因此,人不仅要通过阅读大量的人类通过观察自然、体验自然而得到的“人类经典”,以不停地修正错误,纠偏心智,更需要大量阅读自古就存在、饱经患难但仍旧慈爱无限的大自然经典,以让人类摆脱狭隘的自私,走向全面的公益,让人性之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发表于: 2010-02-20 11:52 | 全文(查看: 62)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标签: 生态  人文  读书  

悟一刻

某天,你可能会发现你在冲着你大脑中的声音微笑,就像你冲着孩子调皮的动作微笑一样。这意味着你不再认真地对待你思维的内容,因为你的自我意识不再依赖它。
发表于: 2010-02-09 14:39 | 全文(查看: 80)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自觉培养好习惯

  词目:习惯

  注音:xí guàn

  基本解释:

  习惯 xíguàn

[habit;custom;practice] 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

  习惯 xíguàn

[be accustomed to] 通过实践或经验而适应于做艰苦工作

  详细解释:

1. 亦作“习贯”。原谓习于旧贯,后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

  《大戴礼记·保傅》:“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应劭《<风俗通>序》:“俗间行语,众所共传,积非习贯,莫能原察。”郁达夫《沉沦》一:“这也是他近来的一种习惯,看书的时候,并没有次序的。”

2. 习俗,风尚。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那么您死啦,没有棺材睡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都是一种习惯!”杨朔《征尘》:“我掏出两角钱递给他,不知应该说什么。假如习惯允许我的话,我真想拥抱他。”

3. 对新的情况逐渐适应。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水莽草》:“生便遣三娘操作。三娘雅不习惯,然承顺殊怜人。”巴金《灭亡》第八章:“我在那里住了两个月就完全习惯了,犹如在自己家里一般。”

  基本概念

  一方面:

  一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习惯成自然;

  二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三是指生活中相对稳定的部分。

  四是指从环境中成长出来的——以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事相同的事情——不断重复——不断思考同样的事情——而且,当习惯一旦养成之后,它就像在模型中硬化了的水泥块——很难打破了。

  五是指一条“心灵路径”。我们的行动已经在这条路上旅行多时,每经过它一次,就会使这条路更深一点。

  另一方面:

  六是指一位残酷的君,统治并强迫人们遵从它的意愿、

  欲望、爱好,抵制新的思想和事务,人类的历史就是在跟习惯和偏见做斗争中展开的。

  习惯的养成有如纺纱,一开始只是一条细细的丝线,随着我们不断地重复相同的行为,就好像在原来那条丝线上不断缠上一条又一条丝线,最后它便成了一条粗绳,把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给缠得死死的。

  长期行为导致的惯性思维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由智慧养成的习惯,能成为第二天性。

  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

  解决方法:

  要除掉旧习惯,最好的培养新习惯、开辟新的心灵道路,并在上面行走及旅行。

  培养好习惯只需要21

  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要想改正某种不良习惯,也常常需要一段时间。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是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会变成你的信念。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头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你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变,而你也会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个阶段是721天左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你已经觉得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你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你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改变。

  第三阶段是2190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你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个习惯已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为你“效劳”。

2、有关习惯的名言

  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马克·吐温

  ●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亚里士多德)

  ●坏习惯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奥维德)

  ●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普劳图斯)

  ●大事使我们惊讶,小事使我们沮丧,久而久之,我们对这二者

  都会习以为常(拉布吕耶尔)

  ●根深蒂固的恶习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玉外纳)

  ●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

  ●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西塞罗)

  ●习惯比天性更顽固(昆图斯)

  ●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爱比克泰德)

  ●习惯成自然

  ●思想(且不论好坏与否)行为习惯,这就是人生的规律 ----(特赖因)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查·艾霍尔)

  ●习惯是行为的女儿,不过女儿反过来养育母亲,并按母亲的模样生下自己的女儿,不过更漂亮,更幸运了(杰·泰勒)

  ●习惯是社会的巨大的飞轮和最可贵的维护者(威·詹姆斯)

  ●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中(佩利)

  ●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托·布·里德)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西寒罗)

  ●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奥维德)

  ●习惯就是一切甚至爱情中也是如此(沃维纳格)

  ●习惯这始,哪蛛丝,习惯之后,如绳索

  ●习惯使社会阶层自行分开,不相混杂(威·詹姆斯)

  ●当你开始依照习惯行事,你的进取精神就会因此而丧失----(乌纳穆诺)

  ●习惯支配着那些不善于思考的人们(华兹华斯)

  ●许多富有创见的人并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们被习惯引入歧途----(济慈)

  ●人喜爱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爱尔兰)成的啊----(忒壬斯)

  ●讨饭三年懒做官(日本)

  ●拴惯了的狗,不能带去打猎(柯尔克孜族)

  ●习惯要靠习惯来征服(坎普滕的托马斯)

  ●一个钉子挤掉另一个钉子,习惯要由习惯来取代(伊拉斯谟)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自己----(奥斯特洛夫斯基)

  ●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

  ●以为一个曾以某种方式完成某种行为的人不会再作出相同的举动,这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误解。只要干过,就一定会再干,实际上他早已干过了(切萨雷·帕韦泽)

  ●一个人如果每年根除一种恶习,那么他用不了多久就成为十全十美的人(坎普滕的托马斯)

  ●在克服恶习上,迟做总比不做强(利德益特)

  ●坏习惯像饼子,碎了比保存起来好(英国)

发表于: 2010-02-05 13:00 | 全文(查看: 57)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释意义

 词目:意义

  拼音:yì yì

  英文:sense;meaning

  定义:

  意义就是一件事情对其他事物的影响。

  重大意义就是一件事情对其他事物的重大影响。

  ——摘自《中国幸福学》

  词义:

1.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2.价值;作用:积极的~;人生的~。

3.内容。

4.美名,声誉。

  意义:1.谓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 2.内容。 3.美名,声誉。 4.作用,价值。

详细释义

1.谓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

  《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殆其往而喜其反,此致君之意义也。”葛洪《神仙传·蓟子训》:“性好清澹,常闲居读《易》,小小作文,皆有意义。”韩愈《答侯继书》:“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然其所志,惟在其意义所归。”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李长吉‘石破天惊逗秋雨’,虽险而无意义,祇觉无理取闹。”鲁迅《花边文学·“此生或彼生”》:“文言比起白话来,有时的确字数少,然而那意义也比较的含胡。”

2.内容。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檄移》:“管仲吕相,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

3.美名,声誉。

  《晋书·缪播传》:“才思清辩,有意义。”元稹《唐故建州浦城县尉君墓志铭》:“﹝﹞读书为文,举进士,每岁抵刺史以上,求与计去,且取衣食之资以供养,意义渐闻於朋友间。”

4.作用,价值。

  明张居正《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去年仰荷圣明,特勅吏部慎选提学官,有不称者,令其奏请改黜,其所以敦崇教化,加意人才,意义甚盛。”刘大白《旧梦》诗之三四:“有意义的死,是长养自由的肥料。”魏巍《东方》第六部第十一章:“这场战争,对于东方人民和世界人民来说,意义是多么伟大,多么深远呵!”

示例

1.[sense;meaning]∶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这个词有三个意义

2.[significance;importance]∶价值作用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3.[content]∶内容

  详其意义

4.[good reputation or name]∶美名,声誉

  意义渐闻于朋友间

  从那种意义上来说我不理解他

典故

  明张居正《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去年仰荷圣明,特勅吏部慎选提学官,有不称者,令其奏请改黜,其所以敦崇教化,加意人才,意义甚盛。”

辩析

  一个人或事给人的主客观判断。

  意义是人对自然或社会事务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包括意向、意思、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等,都包括在意义的范畴之中。

发表于: 2010-02-05 10:44 | 全文(查看: 105)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大象无形:为什么“是真佛只说家常”

  在精神领域,一个人对内容的把握越是炉火纯青,就越是不拘形式,因为他是在驾驭形式,而形式原本就是为内容服务的。与之相应,一个人之所以犯形式主义的错误,原因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吃透内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发表于: 2010-02-04 11:34 | 全文(查看: 74)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佛教与莲花

佛教与莲花

 

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帐、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更是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跌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花比作莲花。《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鹿母莲夫人》的故事,说鹿母莲夫人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莲花,她一胎生下五百个童男,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卫国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莲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废除古印度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了弘扬佛法,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将莲喻佛,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信众广泛。

 

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佛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宥,用慈悲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好不过的是莲花。

 

莲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这自然要与污浊相处在一起,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确是最好的象征,因此佛经常常将莲性比佛性。《大智度论·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人要做到出自尘浊而不为污染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相当高的觉悟和定力,这就需要修持和守戒,开发佛性,消除魔性。佛性增强了就能抵住魔的干扰,还能降魔成佛,就能解脱生、老、病、死之苦。这听起来似乎很玄,宗教意味很浓,其实只是较高的一种思想境界层次。一切事理通达了,参透了,自然凡事都看得开,不再贪婪、恐吓、焦虑、痴心、嗔怒,在精神上自然摆脱了苦境,变得轻松愉快。所以佛教中的莲花,代表一种智慧的境界,即所谓“开悟”。《无量寿轨》说:“是菩萨(观音菩萨)作是思维,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觉悟莲花,清净世界不染烦恼。”《大藏经图像》第六卷载《白宝口抄》云:“论凡夫心如合莲花,圣人心似开莲花……问:‘何故众生心性譬莲花乎?’答:‘《秘藏记》云:莲花部吾自身中,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此理虽经六道四生界死泥中流转,而不染不垢,乃名莲花部。’《疏十二》云:‘观莲花不观余花耶?’此亦有意,如世莲花处污泥之中,生处虽说恶,而莲花体性清净,妙色无比,不为诸垢所染。凡夫变复如是,虽种种不尽三毒过患无量无边,亦此莲花三昧甚深,果实皆生其中,即是如来平等大慧之光也。”

 

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

发表于: 2010-02-02 15:22 | 全文(查看: 56)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时时保持正念

时时保持正念

一行禅师

 

佛法修行的要点是时时保持正念。正念,是要我们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要知道当下有什么,发生什么,那么我们就会在当下欣赏到月圆、蓝天、柏树的美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流失在妄念中,会为未来忧虑,被贪、嗔、痴迷惑,认识不到当下的美妙。

 

如果你只是站在那儿,让念头流失在忧郁、嗔恨中,就不能欣赏到日落之美。要享受美妙的日落,必须切断念头的过去与未来,让念头融入当下。

 

有一天,佛陀在他的弟子面前手拈一朵花,他的弟子非常想知道佛陀的本意,他们的念头就流失到想当中去了,却无法体会佛陀的本意。但是有一个人,他当时没有拼命去想,因此他明白了佛陀手中的一朵花的深意--他就是大迦叶尊者。因此当有人手里拿一样东西让你看时,表明他想让你看。如果你能够不让念头流失在过去未来中,那么你就会欣赏到他要你看的东西;否则,你就不会欣赏到任何的美妙。

 

正念,就是打掉妄念,让心在当下。

 

佛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生命就在呼吸之间。”

 

以正念来修行即以正念来体会生活的当下,将正念融入生活。

 

很多学佛法的人喜欢观念、概念这些名相,而不喜欢亲身去体验,去修证,因而无法真正深入观照自身及事物的本相。

 

真正的本相是美好的黄昏、落日,共修的朋友,美妙的柏树。真理即佛陀手中的那朵花,那就是所告诉弟子的全部真意。当老师让我们看庭前柏树时,是叫我们返照自心观照当下的心态,而不是缠缚于概念和名相。

 

当你能够深入观察那朵花,能够以正念在当下欣赏黄昏,落日、柏树,就可以体验到涅槃、佛性、开悟,便能体会到万物的实相。如果远离实相,即使你每天经过柏树两千次,也不会开悟。要想深入观照柏树是存在那里的,必须要斩断杂念、妄想、执著,返回真正的境界。

 

你看到的柏树,已包含了宇宙的万法。当你的正念、定力足够时,你深入见到的柏树,以致全宇宙的妙有都呈现于此。你观照到柏树时,就会了解到佛、佛性、涅槃,但柏树不会垄断涅槃、佛性。同时在花朵、落日、朋友中,你也会体会到这些。在我们修行的道场,与一般人的生活一样,有扫地、吃饭种种事情,不同处是以正念来做。吃饭时以正念来吃、来体验,如同体验柏树子一样。饮茶、扫地、煮饭时,都应深入观照去做。要体会涅槃、佛性,并不是非要到禅堂才能体会,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会。

 

要体味涅槃、佛性、开悟,只需要一株柏树而不是整座森林,如果你无法认识一株柏树的名相,那整个森林岂不更让你迷惑吗?

 

思维无助于接触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深入观照才行。

 

如果你修行方法正确,那么并不需要等到五至十年,当下就能化解诸多痛苦。最后,我把自己体悟的教理教义确定为“活在当下”,或者说“活得自在”,在佛经中称为“现法乐住”。我发现“当下自在”或“现法乐住”是佛教最重要的精髓,只要你去修行,不需要许多年。努力一分,就化解一分痛苦,得一分自在。如数息观,不仅是一种方法,本身也是一种化解痛苦的途径;同样,我提倡一种行禅,专注于你脚下的每一步,调息,可以化解痛苦,只要用心,仅几步就可有感觉。

 

所以我深信,人间佛教,寻求当下自在,而不是把希望仅仅寄托于未来或来世的理念是切合当今人类根机的。

 

历代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净土在哪里?就在我们心里。痛苦之源是心中有许多烦恼,心中烦恼少一分,痛苦少一分,环境也就清净一分。我常与弟子们说,我常行在净土,并不一定要等到死后。

 

佛陀曾经说过,生死问题本身就是正念的问题。一个人是否活着,取决于他是否有正念。

 

正念是一个奇迹,通过正念,我们能够主宰自己,恢复自我;能够闪电般地招回我们散乱的心,使它恢复完整,这样,我们就能过好生命的每一分钟。

发表于: 2010-02-02 13:48 | 全文(查看: 46)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标签: 人文  读书  

正念的奇迹

正念的奇迹

 

一行禅师

 

正念是佛法的核心。正念是能够把我们带回当下的那种力量。培养我们自己心中的正念,就是培养我们的自性佛。念就是要记得回归当下。“念”字上部的意思是“今”、“现在”,下部的意思是“心”。正念是一个奇迹,能够闪电般地招回我们散乱的心,使它恢复完整。这样,我们能够主宰自己、恢复自我,我们就能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1、正念的第一个奇迹,就是活在当下,并且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蓝天、鲜花和我们孩子的微笑。

 

2、正念的第二个奇迹,是使其他的人或事物——天空、花朵、我们的孩子,也活在当下。

如果不能好好地把握现在这一刻,如果你不能完全地活在当下,一切将会像一场梦。

 

3、正念的第三个奇迹,是滋养你作意的对象。

借助于正念,你的作意就会浇灌一朵正在枯萎的花儿,你将能够发现很多新的精彩的事情。

 

4、正念的第四个奇迹,是减轻他人的痛苦。

当你修习正念的时候,你的存在就像一个神奇的咒语,具有改变事物的力量。当你的身语意处于完美的统一状态的时候,在你讲出一个字之前,咒语就已经发挥效用了。正念的前四个奇迹属于禅定的第一个阶段,奢摩他——止、静、息、疗。一旦你已经使自己平静下来了,并且不再散乱,你的心就能够聚焦到一点上,这样,你就为开始深入观察做好了准备。

 

5、正念的第五个奇迹,是深入观察(“观”),它是禅定的第二个阶段。

因为你是平静的、专注的(“止”),所以你可以真正深入地观察(“观”)。你把觉照之光打在你作意的对象上,与此同时,你也就是把觉照之光打在了自己身上。你观察作意的对象,同时,你也看到了自己的储藏室里充满了珍宝。

 

6、正念的第六个奇迹,是智慧。

觉悟和智慧,来自我们心中。当我们充满正念的时候,深深地去感知当下这一刻,我们就能够深入地看和听,而其结果总是智慧、包容、慈悲和拔苦与乐的愿望。智慧恰恰是慈悲的基础。当你理解了某人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慈悲对待他。

 

7、正念的第七个奇迹,是转化。

当我们修习正念的时候,我们就接触到了生命中的那些使人净化和使人神清气爽的因素,并且开始转化我们自己的痛苦,和这个世界的痛苦。

当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的习气可能会仍然比我们的正念要强大,要改变一个习气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可是,当我们确实去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停正生死轮回,即已经持续了多生多劫的痛苦和混乱的恶性循环。

修习正念的七个奇迹,能够帮助我们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转化我们的痛苦,给我们带来安详、喜悦和解脱。

 

佛陀为我们提供了修习正念的四个对象:身、受、心、法。四念处是我们依处的基础:即身观身、即受观受、即心观心、即法观法。四念处包含了宇宙中的一切。念就是念色、受、想和任何一种行,以及我们识里的所有的种子。心的每一对象就是心自身,我们“想”的对象的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恨某人的时候,我们也是恨我们自己。借助于正念和深入地观察,宇宙的本性就会自然地展现出来。

 

正念就是佛。就像草木对阳光很敏感一样,行对正念也很敏感。正念就是那种能够拥抱和改变一切行的力量。正念帮助我们超越“颠倒想”,并使我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保持清醒。为了转变我们的身心,我们必须成天地修习正念,而不仅仅在我们打坐的时候。

 

佛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现身受证(即当下解决生命的解脱问题),佛陀坚持宣称,法受用于此时此地,当你开始修行的时候,痛苦的转化和心灵的康复,就已经开始了。

 

不要让你自己迷失于过去。不要让自己迷失于未来。不要被你的嗔怒、焦虑和畏惧束缚住了。回到当下吧,去深深感受生命。这就是正念。

 

我们不可能同时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正念,所以,我们必须选主择我们认为最有意思的东西,来作为我们正念的对象。

 

蓝天是奇妙的,可是一个孩子的美好面容也是奇妙的。重要的是活着,并对生命中一切可见到的奇迹保持开放的心灵。

 

佛讲戒、定、慧三学。修习戒,就是修习正念。

 

如果我们不修习戒律,我们就不是在修习正念。有些禅宗的学生,以为他们可以不修戒律而修习禅定,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佛教禅定的核心就是修习正念,而修习正念,就是修习戒律。不修习戒律,你就不可能修禅。正念产生禅定,而禅定使我们获得智慧。

 

当我们修习正念的时候,我们就是在长养我们心中的佛和我们周围人心中的佛的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长养我们正念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拯救世界。佛是整天都充满正念的人。我们只是有时候是佛。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为了帮助别人,需要那么多手——她的每只手掌里都有一只眼睛。手代表着行动,而眼睛代表着智慧。如果没有智慧,我们的行为就有可能会给他人带来痛苦,我们的动机可能是想使人快乐,可如果没有智慧,我们做得越多,所造成的麻烦就可能越多。除非我们的慈悲是由智慧构成的,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慈悲。

 

正念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把佛眼带到我们的手上。借助于正念,我们就能够改变世界,并给很多人带来幸福。

发表于: 2010-02-02 13:34 | 全文(查看: 49)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标签: 人文  读书  

精神家园 爱的秘密

精神家园爱的秘密

 

"精神家园" spiritual homestead

 

所谓精神家园,是指人们身心的精神归属。它是具体的、物质层面的,更是心理的、精神层面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既以具体的地理概念为依托,而往往又超越具体的地理概念,有时又纯粹地表现为心理活动。

 

"精神生活" cultural life;spiritual life;life of the mind

 

所谓精神生活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享受的活动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理想的选择、道德品质的修养以及兴趣、信念、社交、爱情和对知识的追求与文化娱乐享受等

 

狐狸和小王子谈爱的秘密

 

小王子来自于一个小小的星球。他有一朵花,三个他膝盖那么高的火山。然后有一天,他离开了那朵花,去了很多星球,最后来到了地球。在地球上他看见了许多的和他的花一模一样的花,他很伤心,因为他一直以为他的花是独一无二的。

他遇到一只狐狸,他问:你愿意和我玩吗?我很难过。狐狸说:不。不行。他说:对不起。

狐狸说:你愿意驯养我吗?小王子问:什么是驯养?狐狸告诉他,驯养就是“建立关系”的意思。所谓建立关系,就是指使他们变得彼此具有与众不同的意义。

狐狸说:“比如说,你只是一个小男孩,和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但如果你驯养了我,对我而言,你就是特别的了。对你来说,我只是一只狐狸,和其他那千万只狐狸没有区别,但如果你驯养了我,我就是你唯一的狐狸。”

“还有,你最好每天的同一个时间来看我。这样,我便会觉得这个时刻与众不同。我会在等待中感觉到快乐,越临近这个时刻,我会幸福的战栗,从而体会到幸福的价值。”

“如果你驯养了我,世界就变得不同。其他人的脚步会让我飞快的躲回地下的洞穴,你的脚步声却能将我从洞穴中快乐的召唤出来。从此,脚步声对我而言就是有意义的了。你看那金黄色的麦田,我不吃麦子,它跟我毫无关系,这很糟糕,但如果你驯养了我,由于你的头发是金色的,我就会因为它而想到你,我就可以看着这金黄色的麦田想念你。”

“求求你驯养我吧!”

小王子终于驯服了狐狸,在他离开之前。狐狸很伤心。

“我想我要哭了。”

“啊,我并不想伤害你,是你自己要求我驯养你的。我不想你伤心。”

“我知道。”

“可是你都快哭了!”

“是的。”

“那你什么都没得到!”

“不,我拥有麦田的颜色了。”

狐狸对小王子说:“再去看看那些花儿吧,你会发现它们和你的那朵根本不一样。”

“你在你的花儿上倾注了时间,所以她才是特别的。而且她将永远是特别的,无论这世上有多少和她一样的花。”

“要对你所爱的东西负责任。”

小王子重复着狐狸的话,以便把它们记在心里。是的,小王子心里也有了一只唯一的狐狸。虽然他们分离了,但狐狸永远拥有麦田的颜色。

发表于: 2010-01-29 10:15 | 全文(查看: 47)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标签: 人文  读书  

《Chris Diary》(4)

The car started, driving into the street. Finally I couldnt hold my sorrow and the twist in my heart any longer, waving my arms rapidly chasing after the taxi, because I knew, this would be the last time I see her. I wanted to tell her I still love her, I wanted to tell her to stay, I wanted to tell her so much, but the taxi had already turned in the corner. Warm tears kept falling down my face, blended with the cold rain drops. I was cold, not because of the rain. I was cold inside.

 

She left, and I didnt get anymore of her phone calls even until today. I know she didnt see my tears, because they were washed away by the rain. I left without regrets. But Im not Chris, Im that girl Susan, using my memory, and his diary I found after one year since he left, writing down these last words.

 

  汽车开动,向大路开去,最后我实在是控制不住内心的悲伤和折磨了,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能看见她了。我拼命地挥手,快速地追赶那辆出租车。我想要告诉她的是我仍然爱她,我想告诉她要她留下来,我想把很多很多事情都告诉她,可是出租车已经转弯了。热泪混杂着冰冷地雨滴,从脸上流下来。我感到寒冷,不是因为雨水,而是我的心里冷。

 

  她离开了,直到今天我也没有接到她的电话。我知道她看不见我流泪的,因为雨水把我的泪水都冲刷掉了,我毫无悔恨地离开了。但是,我不是克里斯,我是那个女孩苏珊,在他离开一年后我发现了他的日记,我就用我的记忆写下了最后一些文字。

发表于: 2010-01-27 12:34 | 全文(查看: 53)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标签: 人文  读书  
Page was generated in 181 milli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