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DU Blog: 博客 ·  资讯 ·  论坛 ·  留言
登录 新用户? 注册   |  

秋水縠纹

订阅博客:

天使能够飞翔,是因为她把自己看得很轻。

阅读全文

朱光潜的生态思想

朱光潜的生态思想

文章作者:任雪山

 

要:朱光潜是中国现代美学大师,不仅有系统的美学思想,生态思想也相当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即重生惜生思想、知识的有机化、文艺的生机化和人生的艺术化。他的生态思想一方面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格,另一方面又具有融东汇西的文化特征,为当代生态文艺学和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朱光潜生态重生惜生、文艺生机化、知识有机化 人生艺术化

 

提起朱光潜,人们总是习惯于谈论其美学思想,而对其他方面关注不够,尤其是生态思想。其实,真正爱美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几分生态思想。人们不大注意这方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他从来没写过一篇以“生态”为题的文章。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其作品就不难发现,朱先生不仅有生态思想,而且相当丰富。朱先生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的生态思想也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而且从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精神生态,都有涉及。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即重生惜生思想、知识有机化、文艺生机化和人生艺术化。下面一一阐述。

 

.重生惜生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生是中国生态哲学的精髓,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有重生惜生的思想。朱光潜出生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私塾教育,熟读背诵儒家典籍,并努力钻研道学佛经。长期旧学的耳濡目染,使其对中国传统思想十分熟悉,也培育了他朴素的生态思想。

 

生命问题一直是朱光潜关注的重点,生命意识一直在其作品贯穿始终,生命力一直为其所大力倡导。他专门著长文《生命》探讨生命存在的方式、意义和价值。自然是人生存的环境和家园,人和自然只有和睦相处才会美满幸福。朱先生认为,在自然圈,人受自然束缚,不可能征服自然,只有顺任自然。即使去征服,也要顺从自然本性。人最聪明的办法是“与自然合拍”,如草木在和风丽日开着花叶,在严霜中枯谢,如流水行云自在运行无碍,如“鱼相忘与江湖”。人的厄运在当着自然的大交响曲“唱翻腔”,来破坏它的和谐。[1]与自然合拍,既是生存所需,也是生命自身的目的和追求。

 

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朱先生提出,生命是它自身的原因和目的。从静的方面看,它是自身的原因,是能量、活力、内驱力和求生意志;从动的方面看,它又是自身的目的,因为生命不断地实现自我,不断变化地行动,如意志、努力、动作之类活动。生命的力量迫使一切生物都走向维持生命这个相同的目的。生命体现在活动中,而生命的目的则是在活动中得到自我实现。[2]这一观点是非常深刻而有意义的,因为它所言 “生命的目的性”扩展开来,必将对论证“自然价值”能否成立起到关键作用,而这一生态本体问题,“将是21世纪人们高度关注的根本问题,是21世纪的关键词。” [3](余谋昌语)

 

就人而言,重视生命必然会考虑人体康健问题。朱光潜多次撰文呼吁国民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民族生命力。在《理想青年》一文,他提出,一个人无论干什么事业,第一要有运动员的体格,因为它是其他各种条件的基础。我们民族向来不很注意体格,尤其是知识阶层,只知埋头读书做学问,以为花时间运动太浪费,造成许多英年早逝的悲剧。朱先生严厉批驳这种错误观点,提出身体羸弱不仅影响学问事业,而且和人的心情、脾性、态度、意志力甚至人生观等密切相关。身体好,一切都好办;身体不好,一切都完了!小而个人的成功,大而民族的复兴都要从身体健康入手。[4]朱先生本人就是个典范。他早年身体不好,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遂开始坚持锻炼。据季羡林先生回忆,文革浩劫,他和朱先生被关在同一个“牛棚”。当时许多人意志薄弱,内心绝望。朱先生却坚韧执着,不仅白天偷偷跑步打太极拳,夜晚在被窝里也活动筋骨。[5]朱先生后来身体一直不错。1979年,82岁高龄,当年除参加许多会议和指导两名研究生以外,他还新写了8 万字的《谈美书简》,校了近百万字的书稿清样,写了56万字的美学论文和翻译论文。[6]这不仅让人羡慕,更让人反思。

 

生命是有机体,身与心虽可分别却不可割裂。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既要体格强壮,也要心灵和谐。每个人对和谐都有自己的理解,朱先生认为和谐就是“化除冲突后的自由”。人生来有理智、情感、意志和欲望,这些心理机能各异,经常容易发生冲突,造成心理的烦闷和愁苦,更有甚者形成精神的疾病、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纷争。解除冲突首先要战胜物质欲望,能过一种简朴克欲的生活,能吃得苦,能安得贫,这样才能保持精神的独立。[7]其次,积极求知,让丰富多彩的知识充实精神生活。知不周全,会造成精神上的短视;知不正确,会引起精神上的腐化;一无所知,会带来精神上的残废。[8]再次,要有一个适当的心理调剂和消遣渠道。生机需要修养,也需要发泄。经过调剂或排遣,心灵重新恢复生机,归于和谐。[9]最后,合理的休息也必不可少,他专门写过一篇《谈休息》。自然界事物都有一个节奏,有一个张弛。人的力量,无论身心,用过了限度,必定由疲劳而衰竭,由衰竭而毁灭。休息是为了更好地恢复生机,为工作蓄力,而且许多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10]

 

.知识有机化

 

朱光潜认为,自然和学问都是有机的系统,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知识有机化。这就是说,要使它像一棵花,一只鸟或是一个人,成为一种活的东西。[11]

 

一个活的小东西就是一种有机体,有机体有三大特征:第一,有机体的全体和局部融会贯通,有共同生命流注其中,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人体是最好的实例。有机体在西文叫做organism,和“器官”organ与“组织”organization同根,可以说,有机体能成为有机体,就因为各器官有组织,有组织才有条理,有生命。第二,有机体的生长是化学的化合而非物理的混合,是由于吸收消化而非由于堆砌。所谓“消化”就是把本来不是自己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把异体变成本体。本体因吸收融化异体而扩大起来,这就是“生长”。第三,每个有机体都有独特的个性,两个有生命的东西不可能完全一样。这是由生长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的不同,以及利用条件的不同能力共同造成的。所以有机体的生长,不完全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不完全是承受的也是创造的。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多少是它自己的造物主。

 

有机体的特征就是知识学问的特征。[12]第一,学问必有组织,有系统,有一个完整的生命,才能存在,否则它就不是学问。一切学问,都不外是探求事物的内在关系条理,不外是回答“何”(what)“ 如何”(how)“为何”(why)三大类问题。回答“何”要收集事实和认清事实,回答“如何”要由认清事实而形容事实,回答“为何”要解释事实。三个问题解决了,事物就现出关系条理,在我们心中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知识有机化的程序有两种,由轮廓纲要到具体项目或由具体项目到轮廓纲要,它们貌似相反,实则交互并用。项目常变,轮廓常迁,学问则不断增长成熟。第二,学问的生长是有机体的生长,如果不能源源不断吸纳新知识,并与旧知识结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就不是学问。知识也爱攀亲结友,呼朋引伴,共谋伟业。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做学问只会强记片段的事实,不能加以系统化和有机化,并融入原有的体系,他们在学问上永不会成功。新识旧知的相互吸引联络,主要靠“兴趣”。兴趣是注意的方向,是前行的导游,是生发的种子。做学问最要紧是对于所学发生兴趣,再加上先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起推动知识的进展、问题的解决。问题无穷,知识无限,知识有机化也就是知识的问题化。问题才真正是学问增长的萌芽。没有问题意识,一切都白搭。第三,凡是学问都不能完全是因袭的,必须经过自己的组织和创造。有创造才有个性,有个性才有生命。当然,知识的组织和整理也很重要,因为人的记忆有限,不能把所得全装进脑子里,可以选择记笔记做卡片,但最好的方式是写作。知识要借写作才能明确化,思想要借写作才能谨严化,知识和思想都要借写作才能系统化和有机化。

 

“知识有机化”,是朱先生1944年写的一篇文章,也是后来他处理学问和人生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则。究其成因,大致有两点:一方面,它直接由“重生惜生思想 ”而来,生命是有机的整体,从“有机化”思想来看待自然人生和学问知识,应该更科学更贴近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有机化”思想很可能受到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1926年,朱光潜刚到英国爱丁堡大学不久就写下了长文《完形派心理学之概略极其批评》,向国内重点推介,以致现代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先生称其为国内评述完形派心理学的第一人。[13]在批评完形派心理学时,朱先生指出,它“并不是异军突起。反对原子观而注重整体观,不仅在心理学上久有酝酿,而且可以说是现代思想上的普遍潮流。这种潮流可以说是从生物方面发源。”[14]接下来,他引述了美国杰宁司机、杜里舒、英国浩尔敦、怀特海等人和各国完形派心理学者的观点,证明有机整体观不只在生物学,就是在物理学、心理学等方面,已逐渐代替原子观。在评价完形派心理学时,朱先生说:“不过完形说之应用仅限于知的方面,而不能推之于感情意志,所以完形派心理学者大半过于忽视感情意志本能诸问题。”[15]朱先生的一个大贡献就是,把格式塔心理学应用于感情意志。杨恩寰先生在《朱光潜美学与现代心理学》一文细致阐述了朱光潜如何把格式塔心理学应用于感情意志,并评价他是“用格式塔心理学同型论解释模仿和移情现象以及美感来源的最早的中国美学家。”[16]

 

.文艺生机化

 

知识是有机的,文艺更是一种活泼泼的和谐整体,从它的源起、发展、功能一直到创作欣赏,无不是生机勃勃。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艺术。从演化的程序来看,远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就有了语言,有了语言就有了文学。文学是最原始也是最普遍的一种艺术。在原始民族中,人人都喜欢唱歌、讲故事,都喜欢戏拟各种动作姿态。这就是诗歌、小说和戏剧的起源。在口头传诵时期,文学大半是全体民众的集体创作。一首歌或一篇故事先有一部分人倡始,一部分人随和,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辗转相传,每个传播者都贡献一点心裁对原文加以润色或增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先生认为文学是活的,流动的,有生气的。它就如自然事物进化一样,生生不息,集腋成裘。[17]

 

当文艺创作时,当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瞬间纷至沓来,云影天光,重峦叠嶂,其中只有极少数的偶尔成为诗的意象,因为纷至沓来的意象零乱破碎,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内有生命,外有完整形象。[18]整个过程,情景互融,悲喜交集,妙趣横生。欣赏也是如此。一首诗或一件艺术品,并不像一缸酒酿成了以后人人都可以去享受。它是有生命的,每个人尽管都看得见它的形迹,但不一定都能领会它的精神,而且各个人所领会到的也彼此不能一致。它好像一幅自然风景,对于不同的观众可以引起不同的意象和情趣。因为每个人所能领略到的思想境界都是他自己创造的,是他性格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和经验是人人不同的,生生不息的。欣赏一个作品就是再造一个作品,而且每次再造一个新作品。[19]

 

作品是作家的孩子。每当我们捧起一部作品,不能把它视为文字符号的随意排列,它是人生世相和作者情思的有机结合体。在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就如体与形不可分。内容如人体,形式如人形,无体不成形,无形不成体。如果论形式,坏作品的形式比残疾人,丑恶不全;好作品的形式好比健全人,体格匀称,精神饱满。批评作品的形式只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为完整的有机体,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有头有尾有中段。 [20] 批评内容更加严格,随意更改一个字也就改变了内涵意境。王介甫的“春风又到江南岸”,从“到”字辗转改为“过”、“入”、“满”,到最后定为“ 绿”字,改的不仅是语言文字,从思想情感到韵味意境全变了。说它变了,正是因为艺术是有机体,有它的生命整一性,全体与部分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

 

文艺的功用,一方面,是情感思想的的表现和怡养。譬如草木,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下,才可以欣欣向荣,枝繁叶茂。情感思想便是人的生机,生来就需要宣泄生长,发芽开花。有情感思想而不能表现,生机便遭窒塞残损,好比一株发育不完全而呈病态的花草。表现在人生中不是奢侈而是需要,有表现才有生展,文艺是情感思想的表现,也就是生机的发展。我们常说“怡养性情”,性情在怡养的状态中,它必定是健旺的、生发的、快乐的。这“怡养”两字却不容易做到,在纷纭扰攘的世界中,我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忙于生计,奔波劳碌,机械流转,一日之中能有几刻回想到自己的性情?还论怡养!一切文艺,既是现实世界的返照,也是实际人生的超脱。当性情怡养于文艺的甘泉时,我们霎时间脱去尘劳,得到精神的解放,心灵如鱼得水地倘佯自乐。世间多少对文艺不感兴趣的人干枯浊俗,生趣索然,其实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残疾人。[21]另一方面,是生存视界的扩展。现实人生,我们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或为生计忙,或为名利遮,或为蒙昧蔽,或为情爱困。总之,对于我们以外的世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艺术家超过常人的眼界,情感真纯,感觉敏锐,观察深刻,想象丰富,他们见人之所未见,说人之所未说。通过文艺,扩大我们的眼界,开阔我们的胸襟。这种眼界和胸襟给我们以生命的力量,使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文艺并非替有闲阶级增加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推展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境界。[22]

 

.人生艺术化

 

朱自清在给《谈美》作序时说,“人生的艺术化”是“孟实先生自己最重要的理论。”“孟实先生引导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23]朱自清的评价准确而恰当。纵观朱光潜一生的学术历程都渗透着人生艺术化思想,甚至可以说他的美学就是人生美学,他的人生就是艺术化的人生。“人生艺术化”的理论确实值得我们深省反思。

 

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可以称为“艺术化”?朱先生主要谈了四个方面。[24]第一,艺术化的人生是本色的人生。世间有两种人的人生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掩本色。“俗人”的大病在生命的干枯,迷于名利,与世沉浮。“伪君子”则于“俗人”的基础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俩,他们不仅道德上虚伪,而且言行举止都无美感。无论是“俗人”还是“伪君子”,都是生活中的“苟且者”,都象柏格森所说的,是“生命的机械化”。本色的人生就如“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一样,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和谐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第二,艺术化的人生是严肃的人生。一般人常以为艺术家是最随便的人,其实在艺术范围内,他们最严肃不过。古诗言“为了一个字”,可以“捻断数径须”。即此一端,可见艺术家的严肃。善于生活者也当如此严肃认真,不虚伪不做作,小节不随意,大节格更高。苏格拉底临刑时叮嘱还邻居一只鸡的债。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这些都是人生的严肃化的范例,也是艺术化的范例。第三,艺术化的人生是超脱的人生。人生艺术化也就是审美化,美感活动的主要特点是超功利性,也就是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主体对客体没有功利欲求,不计利害得失。“距离化”就是一种超脱的态度,就是能摆脱善取舍,一种“ 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哲学家斯宾诺莎宁愿搞磨镜过活,不愿当大学教授。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王徽之雪夜访友,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他们都是在取舍之间,拉开与现实的距离,实现人生的艺术化。第四,艺术化的人生是情趣的人生。艺术需要高尚的趣味,趣味是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把人生当作艺术就是过一种有情趣的生活。朱先生说:“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趣味本身有广狭之分、高低之别,人生只有拥有丰富纯正的情趣,才有“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持续不断的生机。

 

为什么朱光潜要提出“人生的艺术化”?他的用意何在?我们尝试从前文所述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一,重生惜生思想。细读朱先生的各类文章,我们会发现生命意识是他所有作品一以贯之的红线。从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用“无言”来解说生命意味的悠远,到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用生命力来分析悲剧美感,再到代表作《诗论》通过韵律节奏来探索国人艺术化生存的诗性根源,无不渗透着生命精神,弥漫着生命气息,彰显生命的伟岸和诗意。回视朱先生的整个人生,我们可以说,他一生热爱生命、珍贵生命、锻炼生命、玩味生命,并用生命的激情和荣光去追求美、思索美、构建美、传播美,让更多的生命和他一起创造欣赏美,创造欣赏“艺术化的人生”。其二,知识有机化。“知识有机化”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朱先生的一个大贡献就是,把它从知的方面推广应用于情感意志。实际上,对待人生诸问题时,他也持“有机化”的观点,“人生艺术化”便是最好的论据。在《“慢慢走,欣赏啊!” 》一文,朱先生说,“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25]其三,文艺生机化。朱先生最喜欢把人生比为艺术,通过艺术来理解人生,“人生的艺术化”便是这种观点的浓缩和体现。他常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26]

 

“人生艺术化”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被提出,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实际上同时的宗白华、方东美、冯友兰、丰子恺、李石岑等人都有类似观点,表现知识文化阶层对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社会状况的衷爱和关注,因而开出救世处方希望对现实人生有所助益。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一理论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近几年文艺界热议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可以说是“人生艺术化”的延续。面对物质欲望的极度追求、精神生活的荒漠化和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生如何艺术化?

 

综上所述,朱光潜先生虽然从来没有写过一篇专论生态的文章,但却具有深厚的生态思想。更为可贵的是,他的生态思想一方面具有典型的中国风格,另一方面又具有融东汇西的文化特征。他既吸纳传统思想精神,也采集西方现代文化养料,并把两者有机结合用来阐释文艺现象和宇宙人生,为当代生态文艺学和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11][1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9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P278P176P177

[2][23][24][25][2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P402-403P100P92-96P90-91P91

[3]余谋昌,《自然价值论•前言》[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P3

[4][7][14][1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8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P448P112P166P168

[5]季羡林,《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朱光潜纪念集》[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P28-29

[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0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P572

[8][9][10][17][20][21][2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4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P175-176P125-127P119-120P157-158P232P161P149-150

[13]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P193

[16]杨恩寰,《朱光潜美学与现代心理学》,叶朗《美学的双峰》[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P45

[18][19]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P54P416-417

 

作者简介:任雪山,合肥学院中文系讲师,安徽大学美学研究生,E-mail:xueshanren123@126.com

 

What does the aesthetics study? How do study?

——Contemporary enlightening of Chu Kwangtsien's aesthetic experience

 

Abstract: Zhu Guangqian is the master of modern aesthetics, "Arts psychology" is his life the greatest impact of the aesthetic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ory is the focus and the essence of the book. His aesthetic studies at least two aspects to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irst, esthetics take esthetic sense as object of study; Second, the study has run through seven aesthetic method or principle: its own innovative, organic whole concep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historical research,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gration, beautifylanguage and art of life, and so on.

 

Keywords: Zhu Guangqian The Psychology of the Literature and Art; aesthetic;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method

 

 

 

 

 

发表于: 2009-05-28 17:48 | 全文(查看: 238) | 评论(0) | 本文地址 | 收藏 
标签: 人文  生态  

"朱光潜的生态思想" 的评论: (共 0 条)

你对本文的评论:

登录后再作评论
Page was generated in 62 milli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