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从美国的科研环境看中国的人才政策
赴美考察记行:梧桐长成材 方得凤凰来 |
——从美国的科研环境看中国的人才政策 作者:杨卫平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2-23 9:37:29 |
赴美考察记行:梧桐长成材 方得凤凰来 |
——从美国的科研环境看中国的人才政策 作者:杨卫平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2-23 9:37:29 |
今天孩子学校的老师布置一个作业,就是让孩子们写写关于阅读的经验、体会或者感想,家长也可以参加,忙了一天了,正躺在床上阅读,想起了这个事,此时此刻,夜深人静,妻儿也入睡了,不由得动了起笔的念头,放下手头正在阅读的书本,随手捡起几个关于阅读的片段开始慢慢地品味。
——两分钱的阅读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有“书摊”存在,条件远比不上现在所谓社区的阅览室,但是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现在的网吧。条件简陋的书摊就蜗居在街道的一个角落,几张大小长短不一的板凳,几十本到两、三百本连环画,我们当时叫“小人书”,每本大小也就是巴掌大,远没有现在的流行卡通书刊那么华丽,但是从文字内容到画面图案是极其用心的,那里面人物的画法与技法,无论是工笔白描还是淡彩水墨,都比现在出的所谓电脑制作的产品生动,充满了个性与生命的张力。我们学校旁边的那个书摊是极好的,守摊的是一个残疾的中年人,两只手掌都失去了,脖子上挂着个黄挎包(军用的那种)用来收钱,每借阅一本需要两分钱。可别小看这两分钱,那个时代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可以买个鸡蛋薄饼或者一小杯炒熟了的黄豆,对阅读的渴望终于还是抵挡住了蛋饼和黄豆的诱惑,每每到了放学走出校门的时候,路过书摊的脚步总会停下来,书摊四周拉这一圈圈的细绳,小人书就夹挂在细绳上,琳琅满目,《水浒》、《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岳飞传》等古典系列的连环画是极受欢迎的,两分钱交到摊主的黄挎包里,取下自己相中的小人书,找个板凳坐下,就走进了书的世界,身边汽车与路人的嘈杂全听不见了。那是多么简陋的阅读环境,却又是多么快乐的而专注的阅读场景:有大人、有孩子,有端坐着的、有斜靠着电线杆的,知识伴随着阅读的快乐在翻动的书页间流淌着、传递着……
后来回想起摊主形象,居然还有些清晰的记忆,脸上虽然稍显沧桑,但是总挂着笑容,眼睛却是犀利的,怕有人不自觉把他的书“拿”走,那可是他谋生的依靠,收钱、找钱的时候,那失去手掌的断臂居然一样灵活,两臂一夹,一分、两分钱的清清楚楚。我去得多了,也就跟摊主熟悉了,有时候交上两分钱,多看上一、两本,摊主也不介意,更换了新书,总是记得向我推荐,还不时提醒,该早点回家写作业了,别忘光看书丢了书包……。
两分钱的阅读,令人回味无穷。
——最佳的阅读时间
一天内最佳的阅读时间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对我来说,最佳的阅读时间有三个。
一是早晨刚上班的半小时。走进办公楼,在大部份人都还没有进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当还没有各种电话骚扰你的时候,当你还没有被各种杂事羁绊的时候,我最喜欢安排在这个时段阅读一下专业文献,关于如何精读文献我给研究生专门上过辅导课,而我这早晨上班的半小时,多是用来追踪一下学科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是浏览式的,虽不是精读,但是保持自己学术思想的活跃非常有效。
二是陪孩子上课外辅导课的空隙。每次陪孩子去上钢琴课或者其它课外活动时候,都会带本闲书,这是给自己点放松的时刻,读读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既陪了孩子又得空吸取些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营养,一举两得。
三是每晚临睡前的一段时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养成了上床睡觉前一定要阅读的习惯,到现在如果不阅读一段就无法入睡,这段时间可安排各种内容的阅读,可阅读《环球时报》了解国际上的时事要闻、风云动态,可阅读《读者参考》一同思考国计民生、家长里短;可阅读白天没有细看的专业书籍,深入到细节,做好笔记。这时候,妻儿都睡着了,窗外静寂带着些捉摸不定虫鸣,你会有“伐木丁丁山更幽”的感受,合上书本,同样可以享受阅读的愉快。
——最佳的阅读时间
一天内最佳的阅读时间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对我来说,最佳的阅读时间有三个。
一是早晨刚上班的半小时。走进办公楼,在大部份人都还没有进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当还没有各种电话骚扰你的时候,当你还没有被各种杂事羁绊的时候,我最喜欢安排在这个时段阅读一下专业文献,关于如何精读文献我给研究生专门上过辅导课,而我这早晨上班的半小时,多是用来追踪一下学科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是浏览式的,虽不是精读,但是保持自己学术思想的活跃非常有效。
二是陪孩子上课外辅导课的空隙。每次陪孩子去上钢琴课或者其它课外活动时候,都会带本闲书,这是给自己点放松的时刻,读读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既陪了孩子又得空吸取些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营养,一举两得。
三是每晚临睡前的一段时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养成了上床睡觉前一定要阅读的习惯,到现在如果不阅读一段就无法入睡,这段时间可安排各种内容的阅读,可阅读《环球时报》了解国际上的时事要闻、风云动态,可阅读《读者参考》一同思考国计民生、家长里短;可阅读白天没有细看的专业书籍,深入到细节,做好笔记。这时候,妻儿都睡着了,窗外静寂带着些捉摸不定虫鸣,你会有“伐木丁丁山更幽”的感受,合上书本,同样可以享受阅读的愉快。
——最疯狂的阅读
那是大学一年级结束的时候,刚刚度过那场著名的八九春夏之交的动乱,思想似乎也挺乱的。整个暑假就把自己泡在阅读中,父亲的单位刚好有个不大不小的图书馆,藏书不多,大概4、5千本,但这也足够我的打发单调枯燥的暑假生活了,于是整个人就疯狂地阅读,除了吃饭睡觉几乎剩下来的时间就是阅读,古今中外,只要是能从图书馆借到的就看,真正是如饥似渴的状态,现在还记得阅读过的书籍,国外的名著有《安娜卡列妮娜》、《包法力夫人》、《红与黑》、《三个火枪手》……其中《基督山伯爵》印象颇为深刻,主人公摆脱苦难成功复仇的经历特别鼓舞斗志。国内书籍印象深刻的有那些描写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估计是很少有人借阅的,我一样拿来就看,而且看得同样入迷,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还有《山乡风云录》、《翼上》,老舍的《四世同堂》自然是没有放过。后来又特别偏爱阅读军旅小说,如《高山下的花环》、《索伦河谷的枪声》、《山中,那十九座坟茔》等,阅读的时候往往能回忆起小时候在部队大院生活的情景。还有就是所谓文革过后的伤痕文学作品,《泪痕》、《第二次握手》、《今夜有暴风雪》、《血色黄昏》、《北国草》。那个暑假真实疯狂的阅读,也不记得读了多少小说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有点不可思议,在网络与快餐文化时代,真的难以找到那种疯狂的阅读状态了。
——最理想的阅读环境
也就在上周六的上午,把孩子放在阳光喔,把车停在一片大树荫下面,拉开车的天窗,就拿着刚从网上书店购买回来的李开复的自传《世界因你而改变》阅读起来,妻子也在阅读她喜爱的书籍,忽然我放下手的书本,跟妻子讨论起来在什么是最理想的阅读环境,最后,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是:节假日,阳光明媚,开车一家人到郊外,找个湖畔边的树林,让孩子的阳光下自由地奔跑,你可以坐在柔嫩的草坪上,拿着喜爱的读物,轻松地阅读,书本散发出默默的书香,和着周边不知名的野花香,微风送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累了,就地随意地躺下,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地撒下来,落在你的脸上,也落在你的心里……
我认为文献精读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挑选精读文献是前提,挑选精读文献是从泛读中选出来的,通常是发表在本领域重要的期刊上面的最新文献或者是经典文献,或者是本小领域引用率很高的文献,或者是跟你最近想开展研究工作比较接近的文献,总之,要挑选好有价值的文献,不要浪费精读宝贵的时间。
其次,精读不是一句一句去翻译,完成一篇文章的精读至少要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这篇文献做的工作属于本领域的哪个小领域?2)这篇文献前言中提出了什么科学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有意义?你为什么对这个问题感兴趣?3)这篇文献具体的研究目标是什么?4)这篇文献中技术路线和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是否合理?这个方法和技术细节是否我是否弄明白了?如何借鉴?5)研究有什么主要结果?仔细观察文献主要图表,是否有自明性?6)结论是什么,是否回答了前言中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如果没有,存在什么疑问?7)这篇文献对你有什么启发?如何你再做同类工作,你会从什么不同的角度开展?如何做才有新意?
最后,不要放过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浏览文献后面的参考文献也许你又能追踪到新的问题,有新的发现。
此外,文献阅读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成为文献的“俘虏”,使得自己的思维形成定势或者被框死,注意劳逸结合,“深度”和“广度”结合,有空时候看点“闲书”,进行些哲学方面的思考训练,说不定你就是被埋没的牛顿,或者是未来的爱因斯坦了。呵呵!
昨天偶尔路过“宜家”,随便进去逛逛,这是个来自北欧的家居品牌购物商场,虽然本人对小资情调不甚感冒,但是看到一些小的细节和好的创意,也不禁为之而叫好和感叹!
几个个小的细节:在宜家摆买的一款刮果皮刀与国内其它商场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在刀口处,该商场都用透明的封装塑料胶布贴好,目的是为了顾客挑选的时候不容易伤到手;一个小孩子推着个小购物车过来,5、6岁的样子,非常可爱,更可爱的是,他推的儿童购物车与大人的有不同,除了车型小适合孩子推外,在车上还树着杆旗帜,标识是儿童车,请大家注意避让;商场购物走廊,每隔不远处就放置一些环保购物袋,特别的地方是,在购物袋旁边,有购物记录纸和削好了的铅笔,还要简便的米尺,方便顾客随意取用,真是细节见功夫呀!
好的创意:一款刷子,带着40公分左右弯弯的手柄,初看真不知道做什么用,仔细看说明,原来是方便洗澡的时候擦背用的;小小的油盐酱醋瓶子,有两个摆放的平底,可以垂直摆放,也可以呈45度角摆放,小小的改变,增加了客户的购买欲望;灯饰、蜡烛等各式小物件,处处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和创意!
购物回来,不得不佩服欧美国家对细节和创意的重视!我们是不是该从重学到什么?而不应该总是模仿和从事最机械的制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