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中国粮食安全》(中文 PDF)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PDF课件
据报道法国总统的“碳足迹”相当于1000名普通法国人所产生的总量。 “碳足迹”又称碳排放,是指每个人、每个家庭或每家公司日常释放的温室气体量,用以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了减少“碳足迹”,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过低碳生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这是一个非常及时的指导纲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文:http://www.eedu.org.cn/Article/eehotspot/Climatechange/200810/30626.html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又称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将讨论并商定《京都议定书》到期之后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各国的二氧化碳减排标准,决定着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 在离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不开一个月之际,环境生态网特制作本专题网站,希望集百家之所长,聚众媒体/组织之精华,共同关注本次大会: 通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专题网站:http://cop15.eedu.org.cn
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2008年11月7日)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各国的繁荣发展。中国政府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努力。一是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应对气候...引导作用,又充分运用市场调节机制,促进全社会节约能源资源。六是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进一步增强了森林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七是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广泛开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教育,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八是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展这项工作。这些措施正在收到明显成效。2000年到2008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由
环境危机、交通危机和能源危机这三大顽疾虽然是中国“汽车节能减排”方兴未艾的根本原因,但却并不是今年星火燎原的直接原因。 本报记者在整理相关资料时发现,除了北京、深圳等极少数城市目前没有赞助商之外,其余在宣传推广“汽车节能减排”的城市中,均有自行车商捷安特的身影,“汽车节能减排”近乎成了“单车秀”。 资料显示,2003年决定在成都建厂之后,捷安特随即就与四川省自行车运动协会、成都市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1日19:17 中国环境在线 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你的地球需要你 – 联合国际力量,应对气候变化” 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世界环境日系由联合国大会于1972年确立,旨在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 世界环境日, 设立于每年6月5日,是联合国最重要的纪念日之一,旨为提高世界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增强政治上的影响力。 环境日日程包括: 从人类角度看待环境议题; 鼓励人们在可持续和可平衡发展中成为活跃的一份子;促进人们理解社区处于环境问题中心枢要位置; 主张伙伴关系,以保证各国及人民能享有一个更加安全繁荣的未来。 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你的地球需要你 – 联合国际力量,应对气候变化”。这反映了各国在180天后举行的关键气候协商会议
0255)"三个联合国组织发出警告:最急迫的行动是维持和恢复“蓝碳”最近发布快速反应报告估计:被红树林、盐碱滩和海草等海洋生态系捕获和封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全球运输部门年排放量的一半的。通过减少砍伐森林并结合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覆盖面与健康,可以提供高达25%的必须减排量,必须减排量是指为为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而需要减少的排放量。 但是,由三个联合国机构以及著名的科学家在南非国际...();})(screendocumentencodeURIComponent'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分享杨代胜的博文:应对气候变化新关键-健康的海洋-蓝色碳汇需要你们''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d72d2c0100fpcc.html''utf-8'));"分享到新浪微博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阅读(3)评论(1)5);return false
刚加入这个集体,期望可以在这里多认识业界的朋友!
为了迎接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到来,环境生态网特推出2009年世界环境日专题,本专题从气候变化研究,污染防治,青年学生节能环保宣传活动等方面出发来展示国际、国内关注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污染所做的努力: http://www.eedu.org.cn/special/09environmentday/index.shtml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9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Your planet needs YOU!Unite to combat climatechange.),强调气候变化和更广范围的环境变化。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环境保护部确定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减少污染——行动起来”。相关知识:世界环境日的由来 1972年6月5日,113个国家的1300名代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
气候变化是当代科学十分关心的问题对此,我国早就对此有过研究。《汉书·天文志》记载曰:“月为风雨日为寒温。”就是说,月亮运行产生风雨变化,太阳运行产生寒冷和暑热变化。这就概括了地球上主要的气候变要原因。对于详细的变化,还可用‘五运六气’的理论进行推算。可以推算出哪一年多风,哪一年多雨,哪一年较热,哪一年较寒等。有兴趣可以自己研究一下
这两天连续大风而且今天终于下了一阵久违的小雨。下雨的原因或许是月球位置快速变化引起的。月亮升起的位置,这几天在快速改变。前几天从东北升起,正在是从正东的位置升起。也就是说,月从阴道入阳道,快速经经过黄道之时,会引起气候剧烈变化,最易出现大风大雨。 
科学的错误是导致自然灾害不断增强的主要原因科学的错误加上人们的贪婪和愚昧把自然财富变成了自然灾害而却还在不断的增强.气候变暖将使风、雨、雷、电变暴,洪水贫乏。还不断的增强。气温的暴冷暴热将使疫病变异和传播的速度加快。控制和治疗将远远致后。我们提高了生活质量却降低了生存质量。我们扩大了生活空间却降低了生存空间。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我们是要生存还是要发展
真空砖 规格:230*115*50mm200*100*50mm •产品的表面纹理结构多样,颜色多样。 •产品烧结成型,耐久性好,抗压强度高。 •色彩稳定持久、色差自然、不腿色。 •色调自然、柔和。 •其特有的吸排湿机能,可调节小区气候。 •需要用砂垫层,使用期间易起砂、可以清理。 •施工维修方便
昨天晚上看到月亮周围有一黄白色的光圈结果今天下午就下起小雨来并且一直下到晚上还没停.以前不下雨的时候月亮周围极少看到这种光圈或许这个光圈正是说明要下雨了.
有没有这种可能,把长江水或者海水引到吐鲁番盆地,把它变成吐鲁番湖,我查了一下,面积比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还大。
农谚有这么一句话:"上看初三下看十八",意思是,要预测一周内的天气,可以看农历初三和十八那一天的天气。如果这一天是晴,就预示着接下来几天也是睛天,如果这一天是下雨,则基本可以断定接下来几天也是下雨。
一年最热的是什么时间?是三伏天这个很多人知道.然而三伏天是什么日这个少有人知了.三伏天是是庚日庚日最热.庚是十天干中的庚.十天为一旬在在一旬的小周期中也是庚日最热的.不论春夏秋冬.
“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特定的时间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2009年,EEDU环境生态网(论坛)积极响应这项倡议,向所有的EEDU网友发出“地球一小时”活动倡议。 2009年3月28日,星期六,晚上8:30—9:30,我们一起熄灯一小时! 为什么这么做? 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我们只有通过改变全球民众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才能减轻这一威胁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参与到“地球一小时”中来是个人、企业、领导和政府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这也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 我们的愿景 2009“地球一小时”的目标是让个人、家庭和企业尽可能多的参与进来,关闭灯光和其他电器一个小时。 “地球一小时”旨在让全球社会民众了解到气候变化所带来
哥本哈根五大焦点争议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适应”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如海平面上升时居民搬迁问题、农业减产问题,是他们最关心的。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通过能力建设、使用新能源等长线手段“减缓”气温升高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才是他们的着眼点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 上海报道 在哥本哈根的舞台上,有大国、小国、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组织,各有目标,各有利益。在这出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大戏里,拨开迷雾,最核心和焦点的争议在哪里? 《瞭望东方周刊》为此专访了多年研究国际政治背景下气候变化问题的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曹荣湘。他也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气候变化与人类发展译丛”执行主编。该丛书第一阶段三部著作《气候变化的政治》、《气候变化与民主的失灵》、《全球大变暖:气候经济、政治与伦理》将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出版。 争议之一:“体制”内外 《瞭望东方周刊》:哥本哈根会议无疑将是一场艰难的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
网站宗旨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帮助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