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得到理解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父母会成为事业的坚强后盾,但面对考研,很多情况就变得和以往不一样。
我的一个研究生朋友颜智,中专毕业参加工作,在职期间函授化学工程专业的大专,他在国企工作了近十年,眼看着工厂的效益一天不如一天,单位下岗的同事也日益增多,心中萌生了考研的想法。
一来想逃离这个死板的企业模式,二来也是希望到别的城市拓展自己的视野。但没有想到,首先站出来反对自己考研的,不是单位的领导,而是颜智的父母。
因为上一辈的人没有经历过现在的新经济模式,而且早已退休,对新的形势充耳不闻。所以,说服家中的老人们就成了颜智正式复习考研前要解决的第一要务。
最开始,颜智寄希望于与父母正式的家庭会议,但他一提出考研的问题,就得到父母这样的抵触:“你看你的书去吧,不用和我们说。”
没其它办法,他只好利用每天三餐家人聊天的机会,给父母讲一些行业的形势,厂里发生的事情,尽量让父母理解到现在的企业已经不像以前——在一个单位干一辈子直到退休。更重要的是,颜智告诉父母,自己的处境其实不容乐观。
劝父母转变观念的同时,他也没有放松一点学习,白天8小时在厂里工作,晚上回家几乎没有休闲时间,一直复习到半夜,第二天早晨起来还要正点上班。
随着对实际情况的不断了解,加上看到孩子这样辛苦的追求生活的突破,颜智的父母对他考研的态度终于开始有所转变了,由最开始的冷漠甚至反对,变成了积极的予以支持,最后通过鼓励推动了他的考研事业。
“当时只是想,父母不反对便是万事大吉了,没想到他们后来竟积极参与到我的考研复习之中。”颜智后来回忆说,“他们的帮助至少让我多考了20分。”
这样的例子在考研复习之中时有发生,尤其是父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时,父母们就更容易干涉子女考研的选择。
父母与子女之间经常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这常是因为成年人要在青年人身上获得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的意识与抉择。
做父母的看到青年人第一次接触了实际生活而发生困难时,回想到自己当年所犯的错误,想要保护他们所爱的人,天真地尝试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儿女,甚至把他们的意识强加给孩子们。
这往往是失误的举动,经验可以传授,但关键在于适用环境,思想也不能在所有情况下强加。因为任何人都得去经历人生的一切阶段,思想和年龄必须同时演化。
面对父母的这种思维定势,颜智显然把整件事都处理得很好,不仅通过倾诉转变了父母的观念,甚至通过行为把父母拉进了自己的阵营。
但如果他采取另外一种态度,对父母的态度不加理睬,执意在自己的道路上孤军奋战,那么结果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
那时整个家庭仿佛产生了两个孤岛,虽然颜智的父母很爱他,但他住在一个岛上,他的父母住在另一个岛上,而他们都不会游泳,于是两个岛上的人根本不会相会。
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自己的语言。如果我们用一种消极的、责备的口吻与家人交流,就会像下面这些话永远不会得到和谐的结果:
“我考研我自己愿意,用不着你们管!”
“你们总是不愿意支持我!”
“干嘛总是想让我回来工作,我哪点儿得罪你们了?”
但如果使用积极的、合作的口吻与家人交流,效果则完全不同:
“我在试图理解你们的想法,也可以帮助你们理解我为什么要考研。”
“我会努力复习的,请对我放心。”
“我不会放弃现在这个工作,即使辞职,也是在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
第二类说法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对待家人,随后也会得到家人的理解,而第一类说法会让事情变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