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标准“射流曝气器(HJ/T263-2006)”中的充氧能力和动力效率
在第3条“术语和定义”中没有“充氧能力”和“理论动力效率”的内容;
在第4.2条“性能要求”中也没有“充氧能力”的要求,只有“理论动力效率”的要求:
4.2.2 射流曝气器的氧转移效率应≥20%,理论动力效率应≥2.0kg/kW·h。
在附录A中有理论动力效率的内容:
A.3 曝气器充氧能力
qc = KLas*V*Cs(20) = 0.55*V*KLas (A.4)
式中: qc-标准状态测试条件下,曝气器充氧能力,kg/h;
V-测试水池中水的体积,m3;
Cs(20)-20℃水中饱和溶解氧浓度为9.08,mg/L;
A.4 曝气器理论动力效率
EP = qc/NT (A.5)
式中: Ep—标准状态、测试条件下曝气器充氧理论动力效率,kg/kW·h;
qc—标准状态测试条件下曝气器充氧能力,kg/h;
NT—曝气器充氧时所耗理论功率,即不计管路、风机、电机损失,只考虑曝气器充氧单位时间所消耗的有用功,kW。
A.5 自吸式射流曝气器理论功率NT计算公式
NT=H*Qw*ρw*g/1000 (A.6)
式中: NT—曝气器充氧单位时间所消耗的有用功,kW;
H—作用于曝气器喷嘴的水头,m;
H = 102* P + H1 (A.7)
P—曝气器喷嘴上的压力表读数,MPa;
H1—上述压力表中心高出曝气池水面的高度,m;
Qw—通过射流曝气器喷嘴的水的体积流量,m3/s;
ρw—流过喷嘴的水的密度,kg/m3。
g—重力加速度,m/s2。
A.6 由鼓风机供气的射流曝气器的理论功率,
NT = NT1 + NT2 (A.8)
式中: NT1—通过曝气器喷嘴的水射流单位时间做的功,即水流施加的功率,kW;按公式(A6)计算。
NT2—由鼓风机供应的气流单位时间施加于曝气器的功,即气流施加的功率,kW;
NT2 = Hb*qb*ρa*g / 1000 (A.9)
式中: Hb—安装在曝气器的吸气室上的气压压力表读数均值,m;
qb—进入曝气器吸气室的气流的体积流量,m3/s;
ρa—空气的密度,kg/m3;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20℃时,ρa=1.205kg/m3;
g—重力加速度,m/s2。
上面这个“理论功率”的计算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搞得这么复杂除了能够更加便于蒙人之外实在看不出这样安排的目的。
在第4.2条“性能要求”中也没有“充氧能力”的要求,只有“理论动力效率”的要求:
4.2.2 射流曝气器的氧转移效率应≥20%,理论动力效率应≥2.0kg/kW·h。
在附录A中有理论动力效率的内容:
A.3 曝气器充氧能力
qc = KLas*V*Cs(20) = 0.55*V*KLas (A.4)
式中: qc-标准状态测试条件下,曝气器充氧能力,kg/h;
V-测试水池中水的体积,m3;
Cs(20)-20℃水中饱和溶解氧浓度为9.08,mg/L;
A.4 曝气器理论动力效率
EP = qc/NT (A.5)
式中: Ep—标准状态、测试条件下曝气器充氧理论动力效率,kg/kW·h;
qc—标准状态测试条件下曝气器充氧能力,kg/h;
NT—曝气器充氧时所耗理论功率,即不计管路、风机、电机损失,只考虑曝气器充氧单位时间所消耗的有用功,kW。
A.5 自吸式射流曝气器理论功率NT计算公式
NT=H*Qw*ρw*g/1000 (A.6)
式中: NT—曝气器充氧单位时间所消耗的有用功,kW;
H—作用于曝气器喷嘴的水头,m;
H = 102* P + H1 (A.7)
P—曝气器喷嘴上的压力表读数,MPa;
H1—上述压力表中心高出曝气池水面的高度,m;
Qw—通过射流曝气器喷嘴的水的体积流量,m3/s;
ρw—流过喷嘴的水的密度,kg/m3。
g—重力加速度,m/s2。
A.6 由鼓风机供气的射流曝气器的理论功率,
NT = NT1 + NT2 (A.8)
式中: NT1—通过曝气器喷嘴的水射流单位时间做的功,即水流施加的功率,kW;按公式(A6)计算。
NT2—由鼓风机供应的气流单位时间施加于曝气器的功,即气流施加的功率,kW;
NT2 = Hb*qb*ρa*g / 1000 (A.9)
式中: Hb—安装在曝气器的吸气室上的气压压力表读数均值,m;
qb—进入曝气器吸气室的气流的体积流量,m3/s;
ρa—空气的密度,kg/m3;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20℃时,ρa=1.205kg/m3;
g—重力加速度,m/s2。
上面这个“理论功率”的计算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搞得这么复杂除了能够更加便于蒙人之外实在看不出这样安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