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公司如何环保—供求关系无心节能
按照住建部的政策要求,从2010年开始,城镇新建建筑要达到90%以上是节能型建筑。而新建建筑的80%是商品房开发,系于房地产市场。
“建筑节能减排主要寄希望于新建建筑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后对记者如是说。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我国每年在施工商品房面积31亿平方米,每年竣工7亿多平方米,2009年销售住宅9亿多平方米。
事实上,建筑与工业、交通运输并称为我国三个耗能大户。数据显示,2006 年,建筑能耗占三大能耗产业总耗能的24%,2008年已经上升到27.45%,建筑能耗目前仍然呈现逐年递增的格局。
住建部总工程师王铁宏曾表示:建筑的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其中最主要的是采暖和空调,占到20%。而这“30%”还仅仅是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比例,如果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中耗掉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6.7%),和建筑相关的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房地产市场都应该是建筑节能的主战场。然而,可惜的是,由于缺乏激励性政策和行业标准,99%的房地产企业没有动力去做节能型建筑。即便是达到住建部规定的最起码的节能型建筑标准,也有很多节能设计方案在施工阶段消失。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建筑节能的推进将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所谓“胡萝卜”即是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市等一系列财政补贴项目,以此来激励地方政府推进建筑节能。
而“大棒”政策则是指将公共建筑耗能统计和节能减排列入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的一项任务。同时,对于不能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和建筑节能改造的地区,不给予示范市等奖励政策。
本报记者获悉,“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可能也被列入地方节能减排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建筑走向“低碳”达成共识后,为什么在推进实践中踯躅?在未来国家减排趋势下,节能建筑市场有多大?节能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如何完善?“萝卜加大棒”政策效力前景怎样?
记者就此话题,邀请一直呼吁此问题解决的精瑞中国不动产研究院院长张雪舟、建筑节能设计专家刘力博士以及最早将低碳付诸行动的万通地产董事局主席冯仑,一起把脉“低碳地产”。
节能50%没有想象中的大
《21世纪》:精瑞不动产研究院是立足建筑节能的基金,从你们所做项目经验上来看,开发商对做建筑节能的动力如何?
刘力:建筑节能在我国,只能说在理论上有所重视,建筑资源浪费的情况并没有明显降低,节能工作开展得并不成功。
首先,建筑节能话题,政府提倡,也提高了建筑节能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只约束设计、不约束施工和使用,在验收环节上监管缺失,在具体操作上没有执行力。
其次,标准当中对建筑节能50%的要求外界有所误解,并不是整体节能数据达到50%,而是在老标准的基础上,局部指标提高50%,对节能总量提升的要求并没有那么大。
另外,在建筑节能的具体实施上,也只是做了局部改进。比如普遍要求建筑做外保温,其中,国内多数采用的是被证明是失败的湿作业,这种保温层是粘贴在墙壁上,很容易胀气、脱落,效果远不如干作业施工,但是标准对此没有进一步的规定。
第四,就开展规模上,完全达到了建筑节能标准,真正实现绿色建筑目的的项目全国不到一百个,专注做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很少。至于在建筑材料的原料、生产、运输过程把关能耗浪费,就更无从谈起了。
缺乏节能细指标
张雪舟: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从2001年就开始做绿色住宅的标准制定和推广工作,但是平均下来,10年才做了50个项目,总面积在2000万平方米左右,平均每年才5个项目。
究其原因,很多开发企业开始对绿色和低碳住宅的概念都很感兴趣,而实际去做的时候,往往不能执行到位。很大的原因就是国内对绿色建筑还缺乏“普惠制”,缺乏对全行业的鼓励性政策。
《21世纪》:万通作为房地产行业较早提出“落实减排碳指标”的企业,对房地产行业做建筑节能是如何看待的?
冯仑:建筑节能也好,低碳地产也好,是一个趋势。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当前对于住宅开发来说,建筑节能推广尚且缺乏一些激励性措施,仅仅是靠开发商的自觉性去做的。
万通拿出每年营业额的0.5%作为推动绿色产品研发的经费,也跟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21世纪》:刘力博士一直在为国内建筑节能设计呼吁,那么你对目前国内建筑节能行业发展情况是如何看的?
《21世纪》:你们认为房地产行业推行建筑节能,最大的困境在什么地方?
张雪舟:主要是缺乏行业标准,如今大家都在说自己是低碳地产,到底怎样算低碳地产,主管部门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住建部仅仅有绿色建筑标准,按照一二三星进行衡量,这并没有对建筑节能进行详细测算,还不能算建筑节能标准,因为没有给出每项详细技术指标。
刘力:建筑节能的投资方是开发商,而受益方是消费者,这让开发商没有动力去给消费者盖建筑节能的房屋,如果仅仅是为了提高价格,开发商品牌比这个还管用。
冯仑:当前比较热的房地产市场情况,也给开发商推行建筑节能增加了难度,开发商关心的是周转率和销售情况,建筑节能可能会被忽视。
《21世纪》:地产绿色,低碳了,是不是意味着会增加成本?如果增加了,企业低碳积极性是不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冯仑:绿色建筑的确会增加成本,大概每平方米300-500元不等,不过,政府在政策上是有所鼓励的,像前期万通的绿色圆形屋等特色绿色项目正在向发改委、环保局申请补贴。具体补贴的数目可能还得等到申请完成后,才能知道。
其次,低碳是一种企业的品牌,绿色的建筑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品牌形象,这是非常值得的投入。
绿色认证的中国式困境
《21世纪》:怎样的住宅才算节能型住宅?如果没有一个验收标准,又怎样去界定开发商是否做了节能建筑呢?
张雪舟:目前很多部门都在做建筑节能的一个标准规范,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已经做出了《中国绿色低碳社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也有其他机构和部门在推节能建筑标准。还有一些国外的标准,例如LEED和DGNB标准。
从整体上来说,一个绿色低碳的社区应该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是能耗,这个很容易理解,包括建筑每个环节所消耗的能源和碳排放;第二是绿化,要用能够吸收碳的乔木类植物,并且计算出来这些绿色植被每年吸收的碳排放量;第三是水处理系统,能否循环利用,是否节约用水;第四是交通环境,是否有利于低碳出行方式。
《21世纪》:国外普遍采用绿色建筑认证体系来控制建筑能耗浪费,与我国现行的节能标准相比,绿色建筑认证有什么优势?绿色建筑认证在国内开展如何?
刘力:优势就体现在标准上,我国现行的节能标准没有专门规划验收标准,标准制定细节不明确,缺少对实施效果的把控,在监管中,由于缺失验收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系统也不能给予支持;而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则从设计到验收都有相关的标准,作为第三方认证,在监管时也更客观、严格,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开展绿色建筑认证对推动建筑节能是有比较好的效果的。
《21世纪》:目前国内相关的认证体系也不少,国际知名的也不少,例如美国的LEED标准和德国的DGNB标准,如何区分?
刘力:的确国内现在有很多机构和部门都在做自己的标准,国外引入的如美国LEED标准,知名度很高,是由于美国政府在强势主导它的推广,并不意味着这套标准就是最先进的。因为这些认证标准都属于第一代认证系统,在操作上主要是采取分项打钩,比较好操作,但是片面强调单项技术应用,整体性不够,导致设备简单叠加,建造和后期运营的成本增加,最后反而达不到节能效果。
绿色建筑认证标准是一种第三方认证,没有强制性,不会和国家现行法规制度相冲突,开发商是通过申请来进行认证,类似于英语四六级考试。
“普惠制”奖励是动力器?
《21世纪》:建筑节能工作进展如此缓慢,如果不加以改变,建筑资源浪费会达到什么程度呢?
刘力:目前我国现有住宅400亿平米。事实上,建筑能耗占全部能耗的30%,加上建筑使用、运营等过程中的能耗,更是达到总能耗的50%。2000年以来新建住宅达180亿平方米,这里面基本没有绿色建筑,而由于城市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全国还要新增住宅300亿平方米,如果不对这些建筑的能耗加以控制,将会出现巨大的能源缺口,现有能源分配比例要全部拨给住宅能耗,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21世纪》:有消息称,“十二五”计划中建筑节能减排将会制定新指标,各地也在统计建筑能耗情况,这是否意味着有了倒逼机制?
刘力:“十一五”规划中建筑节能减排的指标,实际上各地都难以完成,因此“十二五”不会将减排计划大幅拔高,但是国家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视肯定会加大,这能够引起社会公众对于建筑节能的重视,认识到建筑能耗过量带来的负面影响,算是建筑节能发展的一个契机。政府对于建筑节能减排的影响力至关重要,但如果没有触及最根本的房地产供求关系,成效也不会乐观。
《21世纪》:当前怎样才能促进开发商重视节能建筑呢?
张雪舟:当前开发商缺乏主动性,主要原因是没有激励政策,目前出台的一些局部的激励政策是不够的,应该给予行业一个普惠制的激励政策。即不管商品房开发还是保障房开发,只要验收达到政府规定的节能建筑标准的,都应该给予税费减免。
在房地产市场很火爆的情况下,开发商肯定以回款和最大销售速度为最大追求。很多开发商甚至要求设计院在一个星期内就给图纸,这是不可能因地制宜地做到最低成本的节能型建筑设计方案的。
只有在相应的激励机制下,开发商会分化出一部分,专门做节能建筑的开发商,会沉下来心专门做节能型建筑,这样才会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才能研发更多的低廉的建筑节能技术。
《21世纪》:近几年中央对可再生能源建筑等都有财政补贴资金,这样的奖励性政策算不算普惠制?
但是,这样的政策仅仅是针对少数项目的奖励,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是拿地方政府图书馆、办公大楼这样的公共建筑来申报的,对于商业性房地产项目基本没有奖励。同时,这样的政策只是示范性的,没有对全国商业性房地产项目一个普惠制的奖励。
张雪舟:2008年和2009年,中央财政资金都有对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的专项补贴资金,平均每个示范市能够拿到5000-8000万元的奖励,示范县可以拿到1800万左右的奖励资金。
“建筑节能减排主要寄希望于新建建筑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李秉仁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后对记者如是说。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我国每年在施工商品房面积31亿平方米,每年竣工7亿多平方米,2009年销售住宅9亿多平方米。
事实上,建筑与工业、交通运输并称为我国三个耗能大户。数据显示,2006 年,建筑能耗占三大能耗产业总耗能的24%,2008年已经上升到27.45%,建筑能耗目前仍然呈现逐年递增的格局。
住建部总工程师王铁宏曾表示:建筑的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其中最主要的是采暖和空调,占到20%。而这“30%”还仅仅是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比例,如果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中耗掉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6.7%),和建筑相关的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房地产市场都应该是建筑节能的主战场。然而,可惜的是,由于缺乏激励性政策和行业标准,99%的房地产企业没有动力去做节能型建筑。即便是达到住建部规定的最起码的节能型建筑标准,也有很多节能设计方案在施工阶段消失。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建筑节能的推进将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所谓“胡萝卜”即是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市等一系列财政补贴项目,以此来激励地方政府推进建筑节能。
而“大棒”政策则是指将公共建筑耗能统计和节能减排列入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的一项任务。同时,对于不能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和建筑节能改造的地区,不给予示范市等奖励政策。
本报记者获悉,“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可能也被列入地方节能减排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建筑走向“低碳”达成共识后,为什么在推进实践中踯躅?在未来国家减排趋势下,节能建筑市场有多大?节能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如何完善?“萝卜加大棒”政策效力前景怎样?
记者就此话题,邀请一直呼吁此问题解决的精瑞中国不动产研究院院长张雪舟、建筑节能设计专家刘力博士以及最早将低碳付诸行动的万通地产董事局主席冯仑,一起把脉“低碳地产”。
节能50%没有想象中的大
《21世纪》:精瑞不动产研究院是立足建筑节能的基金,从你们所做项目经验上来看,开发商对做建筑节能的动力如何?
刘力:建筑节能在我国,只能说在理论上有所重视,建筑资源浪费的情况并没有明显降低,节能工作开展得并不成功。
首先,建筑节能话题,政府提倡,也提高了建筑节能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只约束设计、不约束施工和使用,在验收环节上监管缺失,在具体操作上没有执行力。
其次,标准当中对建筑节能50%的要求外界有所误解,并不是整体节能数据达到50%,而是在老标准的基础上,局部指标提高50%,对节能总量提升的要求并没有那么大。
另外,在建筑节能的具体实施上,也只是做了局部改进。比如普遍要求建筑做外保温,其中,国内多数采用的是被证明是失败的湿作业,这种保温层是粘贴在墙壁上,很容易胀气、脱落,效果远不如干作业施工,但是标准对此没有进一步的规定。
第四,就开展规模上,完全达到了建筑节能标准,真正实现绿色建筑目的的项目全国不到一百个,专注做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很少。至于在建筑材料的原料、生产、运输过程把关能耗浪费,就更无从谈起了。
缺乏节能细指标
张雪舟: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从2001年就开始做绿色住宅的标准制定和推广工作,但是平均下来,10年才做了50个项目,总面积在2000万平方米左右,平均每年才5个项目。
究其原因,很多开发企业开始对绿色和低碳住宅的概念都很感兴趣,而实际去做的时候,往往不能执行到位。很大的原因就是国内对绿色建筑还缺乏“普惠制”,缺乏对全行业的鼓励性政策。
《21世纪》:万通作为房地产行业较早提出“落实减排碳指标”的企业,对房地产行业做建筑节能是如何看待的?
冯仑:建筑节能也好,低碳地产也好,是一个趋势。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当前对于住宅开发来说,建筑节能推广尚且缺乏一些激励性措施,仅仅是靠开发商的自觉性去做的。
万通拿出每年营业额的0.5%作为推动绿色产品研发的经费,也跟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21世纪》:刘力博士一直在为国内建筑节能设计呼吁,那么你对目前国内建筑节能行业发展情况是如何看的?
《21世纪》:你们认为房地产行业推行建筑节能,最大的困境在什么地方?
张雪舟:主要是缺乏行业标准,如今大家都在说自己是低碳地产,到底怎样算低碳地产,主管部门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住建部仅仅有绿色建筑标准,按照一二三星进行衡量,这并没有对建筑节能进行详细测算,还不能算建筑节能标准,因为没有给出每项详细技术指标。
刘力:建筑节能的投资方是开发商,而受益方是消费者,这让开发商没有动力去给消费者盖建筑节能的房屋,如果仅仅是为了提高价格,开发商品牌比这个还管用。
冯仑:当前比较热的房地产市场情况,也给开发商推行建筑节能增加了难度,开发商关心的是周转率和销售情况,建筑节能可能会被忽视。
《21世纪》:地产绿色,低碳了,是不是意味着会增加成本?如果增加了,企业低碳积极性是不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冯仑:绿色建筑的确会增加成本,大概每平方米300-500元不等,不过,政府在政策上是有所鼓励的,像前期万通的绿色圆形屋等特色绿色项目正在向发改委、环保局申请补贴。具体补贴的数目可能还得等到申请完成后,才能知道。
其次,低碳是一种企业的品牌,绿色的建筑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品牌形象,这是非常值得的投入。
绿色认证的中国式困境
《21世纪》:怎样的住宅才算节能型住宅?如果没有一个验收标准,又怎样去界定开发商是否做了节能建筑呢?
张雪舟:目前很多部门都在做建筑节能的一个标准规范,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已经做出了《中国绿色低碳社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也有其他机构和部门在推节能建筑标准。还有一些国外的标准,例如LEED和DGNB标准。
从整体上来说,一个绿色低碳的社区应该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是能耗,这个很容易理解,包括建筑每个环节所消耗的能源和碳排放;第二是绿化,要用能够吸收碳的乔木类植物,并且计算出来这些绿色植被每年吸收的碳排放量;第三是水处理系统,能否循环利用,是否节约用水;第四是交通环境,是否有利于低碳出行方式。
《21世纪》:国外普遍采用绿色建筑认证体系来控制建筑能耗浪费,与我国现行的节能标准相比,绿色建筑认证有什么优势?绿色建筑认证在国内开展如何?
刘力:优势就体现在标准上,我国现行的节能标准没有专门规划验收标准,标准制定细节不明确,缺少对实施效果的把控,在监管中,由于缺失验收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系统也不能给予支持;而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则从设计到验收都有相关的标准,作为第三方认证,在监管时也更客观、严格,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开展绿色建筑认证对推动建筑节能是有比较好的效果的。
《21世纪》:目前国内相关的认证体系也不少,国际知名的也不少,例如美国的LEED标准和德国的DGNB标准,如何区分?
刘力:的确国内现在有很多机构和部门都在做自己的标准,国外引入的如美国LEED标准,知名度很高,是由于美国政府在强势主导它的推广,并不意味着这套标准就是最先进的。因为这些认证标准都属于第一代认证系统,在操作上主要是采取分项打钩,比较好操作,但是片面强调单项技术应用,整体性不够,导致设备简单叠加,建造和后期运营的成本增加,最后反而达不到节能效果。
绿色建筑认证标准是一种第三方认证,没有强制性,不会和国家现行法规制度相冲突,开发商是通过申请来进行认证,类似于英语四六级考试。
“普惠制”奖励是动力器?
《21世纪》:建筑节能工作进展如此缓慢,如果不加以改变,建筑资源浪费会达到什么程度呢?
刘力:目前我国现有住宅400亿平米。事实上,建筑能耗占全部能耗的30%,加上建筑使用、运营等过程中的能耗,更是达到总能耗的50%。2000年以来新建住宅达180亿平方米,这里面基本没有绿色建筑,而由于城市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全国还要新增住宅300亿平方米,如果不对这些建筑的能耗加以控制,将会出现巨大的能源缺口,现有能源分配比例要全部拨给住宅能耗,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21世纪》:有消息称,“十二五”计划中建筑节能减排将会制定新指标,各地也在统计建筑能耗情况,这是否意味着有了倒逼机制?
刘力:“十一五”规划中建筑节能减排的指标,实际上各地都难以完成,因此“十二五”不会将减排计划大幅拔高,但是国家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视肯定会加大,这能够引起社会公众对于建筑节能的重视,认识到建筑能耗过量带来的负面影响,算是建筑节能发展的一个契机。政府对于建筑节能减排的影响力至关重要,但如果没有触及最根本的房地产供求关系,成效也不会乐观。
《21世纪》:当前怎样才能促进开发商重视节能建筑呢?
张雪舟:当前开发商缺乏主动性,主要原因是没有激励政策,目前出台的一些局部的激励政策是不够的,应该给予行业一个普惠制的激励政策。即不管商品房开发还是保障房开发,只要验收达到政府规定的节能建筑标准的,都应该给予税费减免。
在房地产市场很火爆的情况下,开发商肯定以回款和最大销售速度为最大追求。很多开发商甚至要求设计院在一个星期内就给图纸,这是不可能因地制宜地做到最低成本的节能型建筑设计方案的。
只有在相应的激励机制下,开发商会分化出一部分,专门做节能建筑的开发商,会沉下来心专门做节能型建筑,这样才会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才能研发更多的低廉的建筑节能技术。
《21世纪》:近几年中央对可再生能源建筑等都有财政补贴资金,这样的奖励性政策算不算普惠制?
但是,这样的政策仅仅是针对少数项目的奖励,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是拿地方政府图书馆、办公大楼这样的公共建筑来申报的,对于商业性房地产项目基本没有奖励。同时,这样的政策只是示范性的,没有对全国商业性房地产项目一个普惠制的奖励。
张雪舟:2008年和2009年,中央财政资金都有对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的专项补贴资金,平均每个示范市能够拿到5000-8000万元的奖励,示范县可以拿到1800万左右的奖励资金。
上一篇: 全国各大高校启动“低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