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咨询会议”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文件
中环学〔2010〕1号
关于举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咨询会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科研院所、监测站、监察支队、信息中心、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各分支机构、团体会员单位,各高校环境学院(系),各有关单位:
随着调结构、扩内需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随着环保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开始了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的转变,标志和预示着我国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可以预料,在未来较长一段发展时期内,包括整个“十二五”阶段,如何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部署,确保经济实现稳定持续增长,将是我国经济工作和环保工作的主线。
2010年是开启和布局“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关键性的一年。为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拟定于
现就本次年会研讨交流议题、征文、报名,以及相关活动安排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交流研讨、征文的主要议题:
(一)我国“十二五”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重点领域规划、重大措施等。
1.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与政策研究;
2.“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重点领域和政策机制;
3.“十二五”期间总量控制的目标及实施,总量控制与质量控制的结合措施及总量控制落实于环境管理的政策集成;
4.“十二五”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环境保护目标及其综合指标体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5.“十二五”配套的环境管理政策和经济政策探讨。包括环境税、排污收费、排污交易、生态补偿、环境投融资等;
6.省域“十二五”及2020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总量控制;
7.其他环境保护单项规划的研究。
(二)绿色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
1. 环保型企业示范工程及环保技术;
2. 企业信息化技术与工程;
3. 低碳、绿色及循环型环保企业工程实例。
(三)环境洁净技术、污染减排技术与管理
1.各行业低碳经济发展及创新
煤洁净化燃烧技术与创新;
风电和太阳能发展现状及创新;
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及创新;
水资源和地热能源的应用与创新。
2.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与创新
水环境监测、预警与分析测试方法、技术及创新;
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与控制;
工业废水处理的新技术与新工艺;
城市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技术;
湖泊流域城镇污染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
河海岸及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技术与创新。
3.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工程与技术
燃煤电厂应对气候变化及碳减排工程技术与创新;
工业烟气和废气污染控制领域的减排政策与市场;
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技术与创新;
有机废气回收和治理技术;
燃煤电厂汞排放治理技术;
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技术;
工业硅冶炼除尘设备及烟尘气动加密技术研究。
4.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与控制技术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与技术创新;
垃圾填埋渗滤液处理新技术与新工艺;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技术、经验及创新;
生活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技术;
电子垃圾的回收、堆存、处理与处置技术。
5.土壤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及其联合控制技术;
土壤污染控制和修复的工程管理以及相关的应用推广;
工业企业搬迁土壤环境综合整治与环境管理方法与研究;
金属矿山开采区污染土壤的现状与生态修复技术;
全国污染场地修复及再利用技术与工程示范。
6.规划环评技术与管理
规划环评管理与监督政策研究
规划环评跟踪管理机制研究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研究
规划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及相关案例研究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经验与典型案例分析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
规划环评与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
7.环境化学
大、水气污染化学与控制技术;
土壤污染与修复、固体废物处理;
生态毒理与健康效应;
理论环境化学、环境模型;
环境分析方法与标准;
污染控制化学、环境友好过程与绿色化学、环境管理与政策。
8.环境监测与环境统计
环境监测在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中的应用;
有机污染物监测方法与技术;
污染源在线监控技术与设备;
环境监测配套装置的产业化发展;
噪声自动监测系统与应用研究;
工业污染源CO2监测方法研究;
燃煤废气汞污染监测方法研究;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及其技术处理。
9.噪声污染防治技术
(四)相关领域节能环保洁净技术与综合利用技术
1.适用于改造能耗高、污染重传统产业的环保高新技术与生态技术,以及节能、降耗、减污技术;
2.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实用技术;
3.探讨核与辐射安全,提高核设施运行安全水平及建造质量,有效监控放射源;
4.环境与健康相关问题研究;
5.环境信息系统;
6.室内环境与绿色建筑;
7.绿色交通与能源建设。